【报告摘登】
三江源国家公园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高水平推进,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2024年的青海,大事不断、喜事连连。翻开政府工作报告,一个个闪光的关键词,让人感到由衷地自豪。报告中频现“美丽青海”,推动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奋力推动生态文明高地迈上新台阶,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透过“成绩单”看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
透过国家公园建设“成绩单”看青海成效,记者深感步履铿锵、步伐坚定!
2024年,我省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作为“中华水塔”的守护人,我省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采访时,省政协委员、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毓介绍说:“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不断提质增优,得益于陆续出台的保护措施的实施,目前藏羚羊的数量已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增加到3400多只,雪豹的数量也增长到1200多只。目前,我们已全面掌握黑颈鹤种群数量及迁徙路线,监测结果显示,我省分布有黑颈鹤2616只,较10年前增加了1400多只。此外,青海湖鸟类的种类也由189种增加到282种,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的出台,为我省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编制完成的《青海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和《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方案》,为自然保护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了指导。同时,《青海省贯彻落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和《青海省国家公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也确保了国家公园项目资金的充足和有效使用。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设园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也已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为我省的自然保护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也通过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会议的审议,有望成为我省继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后的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这将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瞄准新目标注入新活力
2022年4月2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复函同意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截至目前,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全面完成包括本底调查、范围划分、体制建设、保护修复等8个方面共55项任务。
采访中,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规划财务处处长汪璟邦介绍,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水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20项工程,有效提升了青海湖流域的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同时,持续推进刚毛藻综合治理项目,治理面积超过2000公顷,青海湖刚毛藻水华面积得到有效控制。监测监管方面,构建了全方位巡护体系,实现对重点保护对象和保护区域的监测监管全覆盖。通过常态化开展巡湖、巡河、巡草、巡点工作,持续加大监测监管频次和力度,确保了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稳定。
经过不懈努力,2024年9月监测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持续扩大,达4650.08平方公里,水位达3196.72米,较2023年同期增加28.10平方公里。
“我们将全面对标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树牢生态保护第一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强化常态化监管,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推动国家公园创建;抓好‘1+5’规划落实,推进第2批5个专项规划编制进程,加快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巩固提升12个生态观景点,创新开展经营性服务,落实联农带农机制,走出一条符合青海湖实际的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汪璟邦说。
开展调查,为保护“高原生灵”提供数据支撑
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仅有效掌握了黑颈鹤、金钱豹、藏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还统筹开展了县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雪豹、藏羚、普氏原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这些工作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在此基础上,我省还积极开展了兰科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及迁地保育工作。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了解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更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记者 师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