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在省两会上,玉树州的代表委员们带着过去一年里的斐然成果,满怀憧憬与希望。他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和具体的案例,全面客观地总结了过往成绩,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既贴合省情实际,又顺应民心所向。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将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战略部署和目标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把想干事的决心、能干事的本领、干成事的追求融入日常工作中。
玉树市:让“玉树牦牛”挺进中高端市场
基层的发展与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牵动着代表委员们的心。省人大代表、玉树州玉树市委书记杨占仓说,玉树市持续抓好畜牧文旅支柱产业,全面完成全州产业三年行动既定任务,以市场标准倒逼健全生产、加工、流通标准,让“玉树牦牛”挺进中高端市场。改善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水平,加强旅游景点布局设计和旅游产业产品营销,把玉树市打造成为青南生态旅游示范区重要中心城市。抓好基础投资项目,围绕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稳步推进新寨片区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统筹做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保障、养老托幼等工作,不断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三种模式管理”常态化。坚持作风整顿和能力养成“两手抓”,一体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落到实处,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
称多县:努力建设绿色经济发展强县
省人大代表,玉树州称多县委副书记、县长却洛说,称多县将以“绿”为基调,紧密结合县域实际,推进智慧蔬菜益农温棚、良种繁育基地等产业协同联动体系化发展,保障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同时,聚焦种植业绿色发展,切实发挥全州万亩饲草料种植基地、全州应急饲草料储备集散中心作用,探索推广多元化饲草种植模式,推动打造成为供给全州、覆盖周边的饲草产业基地,做足“小草”文章,唱响“产业”之歌。以“效”为重点,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建设特色产业传统手工艺孵化基地、农畜产品集散中心。补缺补漏,壮大产业链条,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带动就业助农增收,促进产业发展,逐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优质空间载体。以“新”为导向,切实发挥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政策优势,全面启用6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做好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探索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文化传承、群众富裕协同并进,推动形成县域旅游发展的“称多路径”,激发文旅产业新活力。
囊谦县:奋力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省人大代表、玉树州囊谦县委书记石大存的目光投向了县域高质量发展上。他表示,囊谦县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踏实干事、勤劳干事,激情干事,奋力交出全县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在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创新举措,全力推动基层“深耕善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生态保护的政治性、科学性、惠民性、法治性和文化性,牢牢守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三项计划”走深走实,有形有感有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样板。促进生态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紧抓支持青南地区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的机遇,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全省“青南地区旅游发展五年规划”和“青南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试验区”,在设施规范、客流引进、有感体验、服务保障上求突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等全程监管制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杂多县:以实干决心让两会精神在澜沧大地落地生根
农村“一老一小”保障问题,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焦点。省人大代表,玉树州杂多县委副书记、县长久文提出,杂多县将积极融入打造高原民生保障青海样板发展思想,着力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始终把新增财力的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保障人民健康,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繁荣文体事业,坚持把老百姓细如发丝的生活琐事当成政府紧抓不放的头等大事,切实让杂多人民的笑容更多、心里更暖、自信更强。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区域特色优势,融入国家和省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昂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三条出省进藏补能体系,构建沿线绿色生态长廊和经济互动走廊发展格局,努力增强县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推动优势互补、特色延展、经济多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实施畜牧、文旅两大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支柱产业聚链成群,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努力让人民群众富起来。
治多县:持续打响“万里长江第一湾”地域名片
省级人大代表,玉树州治多县委副书记、县长普措格来认为,特色产业与产品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精心呵护。坚持生态是治多之魂,更是治多之根的生态观念,探索建立“动态增长、多元合一、一员多岗”生态管护机制,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努力扩大生态红利覆盖面,让广大牧民群众从“盼发展”“谋生活”转变为“盼环保”“谋生态”。坚持以生态畜牧业为富民之“基”,坚定治多畜牧业肉、绒、乳“3R”发展思路,发挥好牦牛藏羊种畜基地、牲畜屠宰加工基地等作用,引导阿米雪、中富达等本土企业不断在畜产品“精、深、细”上下功夫,推动构建起区域有特色、产品有品牌、质量有保证、发展有优势的发展格局。坚持以文旅融合发展为赋能之“力”,以治多特殊地域、人文等优势资源,深度挖掘长江源区域性文化资源,以讲好长江故事为着力点,努力把治多打造成生态高地、旅游胜地和精神高地,持续打响“万里长江第一湾”“可可西里坚守精神诞生地”等地域名片,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记者 宁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