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5年1月26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亮点频现!“两院”交出满意答卷
全市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93960件
海龙 摄

“两院”一把手作工作报告,接受人大代表们的审议、表决,是每年市两会的一项重要议程。今年“两院”报告,同样看点满满,备受关注。

1月25日上午,在市十七届人大七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韩忠义作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西宁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马文杰作西宁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今年市“两院”报告有哪些新看点?市“两院”做了哪些工作?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2025年,如何踔厉奋发?“两院”工作如何谋划?晚报记者带您了解。(记者 顺凯)

本报讯(记者 徐顺凯)1月25日上午,在市十七届人大七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韩忠义作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2024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04779件,审结93960件,同比上升1.73%和1.34%,分别占全省法院的51.8%和50.97%。市法院受理案件8854件,审结7967件,分别占全省中级法院的56.52%和58.8%。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十个一”重点任务和“十大专项行动”,审结各类刑事案件3862件。始终保持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高压态势,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严惩重大恶性犯罪、腐败犯罪。

通过“审理”积极参与“治理”。审结危险驾驶案件688件,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两高两部”《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强化人权司法保障,积极探索轻罪治理的现代化路径,城中区法院开展“蓑衣行动”,通过轻刑快审、定向普法、司法建议、非刑适用四项措施深度实践轻微刑事案件综合预防治理。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审结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案件35件;保障金融债权安全,审结借款、保险、担保合同纠纷案件1766件。防范化解电信网络诈骗风险,审结“帮信罪”“掩隐罪”等涉电信网络诈骗类案件300件,一审审结犯罪金额达3800余万元的“7·17”缅北电信网络诈骗专案。审结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房屋买卖、租赁合同纠纷案件4785件,妥善化解小桥商贸城租赁合同纠纷涉众诉讼案,平稳消除潜在风险隐患。

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审结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29件。市法院创建“守护少年的你”党建品牌,向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果断亮剑,做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加大对未成年服刑人员回访帮教力度。针对未成年人违法行为,向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家长“依法带娃、教娃守法”。

法治保障经济产业发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审结涉企业商事案件17201件,审结破产案件37件,努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围绕建设产业“四地”中心城市认真履行审判职能,法治保障具有西宁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护航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建设,审结涉电力、能源和重型工业类案件89件。审结涉文旅公司、旅游合同类案件339件。审结土地承包租赁、农产品贸易纠纷等涉农案件155件。

扛牢生态环境保护司法责任。坚持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服务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建设,审结环境资源类案件82件。审结的一起盗掘古墓葬案,被最高法院评选为“司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城西区法院审结的非法捕捞青海湖裸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法院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典型案例。大通县法院联合检察机关发出《司法保护令》,为明长城遗址穿上法治“铠甲”。

依法保障民生福祉。树牢“如我在诉”理念,审结各类涉民生案件26907件。积极打造家事审判法庭,审结婚姻家庭案件5577件。依法适用最高法院年内发布的“彩礼新规”调解彩礼纠纷,城西区法院在虎台社区开展新规宣讲。审结人身损害、医疗、交通事故损害纠纷等侵权案件1608件,城东区法院审结全省首例妨害药品管理罪案件。审结劳务纠纷、劳动争议类案件4397件。

2024年全市共批捕各类刑事犯罪1371人

本报讯(记者 晴空)1月25日上午,在市十七届人大七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西宁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马文杰作西宁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24年,全市共批捕各类刑事犯罪1371人、起诉3473人,有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持续深化监检衔接配合,深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提前介入42件,起诉职务犯罪81人。

助力营造公平正义社会环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落实“有诉必应马上办”,办理群众信访932件,解决一批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紧盯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护,起诉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犯罪27人,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2600余万元,为38名被害人和家属发放司法救助金90万元。

助力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立案安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案件65件。积极守护群众“舌尖安全”,起诉危害食药安全犯罪8人、立案食药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6件。着力保障“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起诉骗取医保犯罪3人、养老诈骗犯罪15人,追回群众“养老钱、活命钱”1290万元。全力守好群众“钱袋子”,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399人。

助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加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力度,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36人,对涉罪未成年人依法不起诉37人、附条件不起诉53人,开展涉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3297人次。联合制发《西宁市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办法(试行)》,建立罪错未成年人档案427份。

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充分履职。不断优化完善法律监督职能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补短板、强弱项、调结构、增优势,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

民事、行政检察持续聚焦私权利的有效救济和公权力的精准监督,受理民事检察监督案件1720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5件,法院采纳并启动再审程序3件。对民事审判活动、执行活动提出检察建议57件。受理行政检察监督案件649件,发出检察建议52件。深入推进行刑反向衔接工作,办理案件472件,发出检察意见213份,督促行政机关对218名被不起诉人作出行政处罚。积极开展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就完善安全措施、规范管理制度等问题向3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发出检察建议7份。

公益诉讼检察更加自觉扛起做实“公共利益代表”神圣职责,立案542件,发出检察建议435份,提起公益诉讼7件。城东、城中、城西、湟中区院督促解决群租房、公民个人信息、公共绿地、网络餐饮等一批群众“身边的案件”。城北区院就某超市以团购模式超经营许可范围销售食品,且部分食品超过保质期限问题发出检察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及时采纳整改并开展社区团购专项整治。大通、湟源县院对辖区部分小水电站未建设过鱼设施、影响增殖放流问题,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整改。

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建立并取得办案成效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44个。通过大数据发现监督线索1410条,成案301件,挽回经济损失372万余元,大通县院被最高检评为模型推广工作表现优异检察院。不断深化电子数据取证、快速检测、无人机、声像资料鉴定、3D建模等技术运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更好转化为履职办案“最大增量”。

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认真落实最高检“一取消三不再”重大决策,一体推进“三个管理”,压紧压实司法责任,加大案件质量检查评查力度,评查各类案件858件。持续推进重大法律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和管理工作,在做到试点工作区域和“6类规定案件”全覆盖的同时,主动将未成年人综合履职、行刑反向衔接等8类法律监督事项纳入管理范围,1561件监督事项实现了从“办事模式”向“办案模式”的转变。

“青海蓝算”数据标注产业基地启动仪式举行

1月23日,“青海蓝算”数据标注产业基地和人工智能培训中心项目运营启动仪式在城西客运站举行。该项目的启动,将为西宁绿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全力推动西宁数字经济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在市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西宁城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功引入武汉理慧诚科技有限公司“青海蓝算”数据标注产业基地和人工智能培训中心项目。该产业基地的核心业务为数据标注、绿色算力产业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培训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业务覆盖自动驾驶、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多个领域。项目带动效应显著,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为本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能量,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近年来,西宁市在清洁能源、绿色算力与数字经济领域异军突起,成为产业发展高地。其清洁能源储量丰沛,绿电占比领先,为数据标注中心提供低成本绿色电力保障。“东数西算”战略下,西宁数字基建完备、网络运力强劲,催生良好产业生态。同时,政府政策利好频传,从人才汇聚到产业规划全方位扶持,坚定企业投资信心,促成数据标注中心项目落地。

下一步,西宁城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加大支撑力度,加快完成一期项目施工,尽快开展自动驾驶、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业务,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完善产业链条,为本地数字化转型注入能量。配合做好二期项目,同步启动算力人才培训中心,打造人工智能研学基地,联合青海理工大学开展专业人才培训工作,积极沟通打造省内绿电智算融合产业干部培训基地,多措并举助力西宁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