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三小只’,就知道年味正浓!”“三小只”指的是谁?去年,青海社火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热烈的氛围,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大放异彩,火遍了互联网。尤其是小溜达猴、小穆桂英、小猪八戒的表演视频收获大量点赞,自此,“三小只”成功晋升为社火界的“顶流明星”,成为了社火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今年,西宁的社火再度震撼来袭!
社火队整装待发,市民游客翘首以盼
“快点走啊,去迟了可就看不到啦!”2月7日,尽管西宁的天气寒意袭人,却丝毫未能阻挡市民和游客高涨的热情。西宁市优秀社火集中巡游活动尚未拉开帷幕,路边早已人潮涌动,观众们竞相抢占最佳观赏位置,翘首以盼这场文化与视觉的饕餮大餐。马路上,一支支社火队伍排列得整整齐齐,彩旗迎风招展,锣鼓声震耳欲聋。从高空眺望,犹如一幅绚烂多彩的文化长卷,正缓缓在市民的眼前铺陈开来。
在社火队候场区,记者见到了高跷队队员童永晶。此时的他,正全神贯注地为自己绑上高跷,为即将登台的表演作最后的准备工作。据童永晶介绍,他所在的光华村社火队,隶属于湟源县城关镇,是一支以高跷表演为主要特色的队伍,共有33人。“不耍社火不过年!”童永晶激动地说,“今年是蛇年,我扮演的正好是白蛇。我踩高跷踩了13年,打心底喜欢社火。现在大家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社火表演。”
形形色色的表演队伍,琳琅满目的人物角色,身着不同的服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这个是碗灯,里面套着一个碗,戴在头上就像帽子一样;这个是伞灯,转起来可漂亮了……”高中生刘延斌是城北区石头磊新村非遗河湟社火队的一员,他正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此次巡游展演节目中使用的道具。别看他年纪轻轻,介绍起道具来却头头是道,滔滔不绝。“我的爷爷和爸爸以前都耍社火,现在这份荣耀的接力棒传到了我手上。为了这次演出,我们刚放假就开始排练了,一直要持续到初八。”谈及紧张的排练日程和其中的辛苦,刘延斌的脸上不见丝毫疲惫,反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与自豪。“热热闹闹过新年!我们演得开心,观众们看得也开心,一点都不觉得累!”他还补充道,队伍里年龄最小的队员只有6岁,扮演着活泼可爱的小狮子。
“万人空巷”看社火,市民为巡游喝彩
“看,社火队伍来了!”社火巡游场地被市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锣鼓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太精彩了!每个社火队的表演都让人印象深刻,今天集中在这里看社火,让我切身感受到了青海当地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市民王先生兴奋地说。
大学生姜雪琰举着自拍杆正记录下社火的精彩片段,她说:“社火代表年味儿,非常热闹。我比较喜欢社火中的高台和高跷表演,演员们精彩的技艺让人赞不绝口。现在越来越多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也加入到社火表演中来,既是一种传承,同时又有创新元素的加入,对今后社火的发展更加有帮助,相信也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地方史学者颜栋先生。颜先生表示:“这次西宁市优秀社火集中巡游活动极具特色,地域文化主题鲜明,大西宁的文化名片纷纷亮相。各区、各县都精心选送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优秀社火节目,通过这场热热闹闹的大型表演,守护着文化的根脉。非遗表演让传统节日焕发出别样光彩,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呈上了一场充满浓郁年味的视听盛宴。此次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舞龙、舞狮、‘哑巴’‘胖婆娘’等传统社火表演悉数登场,雪豹宁萌卡通人物以及华美的汉服巡游等元素更是为社火巡游增添了不少亮点。不仅人物造型丰富多样,道具制作也十分精美。”
谈及今年邀请潮汕英歌舞表演和醉关公表演来青海助威一事,颜先生说道:“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中国西北地区与南方地区非遗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活动。青海的父老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这些网红表演。此次邀请恰逢其时,这场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为青海人民送上了一份春节的文娱大礼,还承载着青海、甘肃、广东三地人民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殷切期盼和美好祝愿。这是文化传承发展多元化背景下的一次成功合作,相信今后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会越来越多。”
(实习记者 措毛 文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