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正值农历正月十四,中心广场上,城中区优秀民俗社火展演正在火热进行中。威风锣鼓敲不停,民俗秧歌扭不罢,围观市民在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社火展演中,开启了新一年的征程。
当天的社火展演从灯官老爷一声声雄浑有力的赐福声开始。“胖婆娘扭的是喜上加喜,太平鼓打的是天下太平,藏舞跳的是民族团结,祝愿城中区的各项事业越来越好,祝各位大的无难、小的无灾……”随着赐福结束,总寨堡社火队近600名演职人员为市民送上表演。舞龙、舞狮、老羊歌、寸跷、马驹、高跷、抬花轿、藏舞等数十个节目依次上场。
看社火,是河湟儿女表达对美好未来热切期盼的一种方式,社火传递的是祝福和祈祷,表现的是民俗文化,是每一个西宁人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对市民来说,社火就像中秋节的月饼、大年三十晚上的饺子一样,不可或缺。每当“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穿上衣服,走出家门,挤进人堆里,好好地享受一场春节的文化盛宴。
浓浓的腮红、描黑的眉毛和眼影,让正在表演《马驹》的小朋友们显得更加憨态可掬。尽管表演的是同一个节目,但每个小朋友的马驹并不相同,有的黑、有的白、有的棕,13个人用灵动十足的马驹表演占据了现场观众的心。
“《马驹》是我们从去年开始才加入的新节目,每年排练将近一个月左右才能上场。”总寨堡社火队工作人员卢学金表示,“马驹”的身子一般由8岁至12岁的小朋友扮演,表演时,两支队伍要相互交错扭动身体,表示马驹在行走,马驹和在表演场地里热场的驴、牦牛等动物寓意相同,预示来年六畜兴旺。
10岁的卢杰今年第一次参演《马驹》,他表示,不管是日常排练还是正式演出,每当套上马驹道具的那一刻他就十分自豪,观看的群众越多他就越兴奋,想让自己跳得更好。
卢杰的自豪源自每年社火场上接连不断出现的熟悉身影,对他来说,跳社火似乎是村里每个小孩的责任,到了岁数自然就要跳。从去年开始,总寨堡社火队一名外国人的加入让卢杰对社火文化更有兴趣了。
阿卜是巴基斯坦人,2017年,他来到青海,在青海民族大学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去年,他顺利毕业,并选择留在青海,从事自媒体事业。当天,浓妆艳抹的阿卜在场子里拉着“驴”转了一圈又一圈,他热情地同大家打招呼,详细地向市民介绍“驴夫”的身份,并十分“入戏”地赶驴,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
“我对青海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今天我扮演的是驴夫,赶着‘毛驴’在场子里转一圈,让大家更加喜爱社火。”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阿卜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参演社火了,对于社火这种传统文化,阿卜十分好奇,他想探究社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并将它通过社交媒体宣传到更远的地方。
喜庆的社火将河湟的年味推向了高潮。从初六出灯官到正月十六“卸身子”,总寨堡的社火队逢双必演。红火的社火把总寨堡跳得更加安宁祥和、富裕兴旺,也给市民播撒了关于丰收、健康、成功、美好的新春祝福。(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