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在“2024”的时间坐标里,西宁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扣时代脉搏,镌刻下一串串闪亮的奋斗足迹。
从深化理论武装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从弘扬时代文明新风到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翻开2024年西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卷轴,一幅以实干为笔勾勒发展的“实景图”跃然眼前。
这一年,旗帜高扬、文华耀彩——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宣传任务为主线,以“五个文化”为载体,以党纪学习教育为抓手,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使命如磐,重任在肩。2024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记领袖殷殷嘱托,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强化思想引领、不断守正创新,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实干争先、主动作为,为全市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高举旗帜引领前行方向
科学的理论,闪耀真理的光芒;伟大的思想,激发前行的力量。
“在食堂,总书记牵挂着孩子们能否吃得安全、营养健康、经济实惠……”2024年7月,由市委宣传部承办的省委基层宣讲团巡回宣讲报告会在城西区通海路街道办事处会议室拉开了帷幕,宣讲团成员、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用朴实无华、声情并茂的语言回忆起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时,一幕幕暖人心弦的场景,迅速激起了在场每位聆听者心中一股暖流。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阐释传播工程,推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凝魂聚力筑牢根基——
市委常委会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16次,高规格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专题辅导报告8次,交流研讨8次。
理论普及深入人心——
在市委的高位推动下,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积极响应,开展集中学习1万余次,配发“昆仑书单”等书籍1077册,开展“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线下读书分享活动4场。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承办省委基层宣讲团巡回宣讲报告会11场,推出“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宣讲视频5期,开设“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专栏,采用“理论+文艺”“理论+网络”等形式深入开展“十进”宣讲活动6000余场次,推出微宣讲系列视频32期。
守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按照市委专题会议安排,制定印发《西宁市以网络舆情“建哨布点 协同共治”机制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工作方案》《西宁市网络舆情“瞭望哨”建设工作措施》等10项制度机制,建成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置联合作战指挥部,推进预警监测、协同打击、保障支撑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解决舆情应对处置重大问题。
同时,依托“瞭望哨”建设工作,持续推动舆情监测反应体系向基层延伸,严格落实7×24小时“双岗”值班值守制度,有力维护了全市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同时,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印发《西宁市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开展“一月一查”全网安全风险评估和攻防测试。
研究阐释持续深化——
围绕推进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中心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确定立项课题29项,编印《领导参阅》《智库专报》15期,征集理论文章120余篇,16篇稿件获省级奖励,6篇文章被《青海社科》刊登。
接地气的宣讲敲开了群众家门,通俗易懂的话语贴近了百姓心窝,生动鲜活的事例走进了大众生活,让党的创新理论跨越“云端”,西宁大地上的火热实践,生动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壮大主流声音昂扬发展信心
纸笔风云,传承文明薪火;镜头光影,记录时代脉动。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扛牢责任、真抓实干,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在服务大局、深化融合中助力走在前作表率。建成市级全媒体内容资源库并正式投入使用,实现对全市突发事件和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统一策划、共同采集、整体编辑、联合发布。
正面宣传主题鲜明——
围绕党纪学习教育、经济发展、生态环保、民族团结、安全生产、“每月一题”“每月一地”、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等重点工作,制发宣传报道安排62期,开设专题专栏23个。
探索建立省垣新闻媒体双月通气、媒体联络员全覆盖、日常线索周报送“三项制度”,全年通过报网微屏端各类载体,刊发报道4万余篇,“每月一题”“每月一地”“有诉必应马上办”典型做法多次荣登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新闻。全年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总台和中新社等重点央媒刊发的重点稿件数量创历史新高。
聚力讲好西宁故事——
实施“一个形象标识、一首城市歌曲、一部宣传短片、一批特色项目、一套品牌体系”城市形象“五个一”工程,以中央和省市区及其他市州、网红大V“六方联动”宣传矩阵为载体,创新推出“雪豹之都”“丁香之城”城市名片,在唐道·637等重点商圈投播“丁香之城”“灵动雪豹”裸眼3D视频,策划开展“寻五瓣丁香 遇幸福西宁”“秋览美景 乐享夏都”“冬沐暖阳 爱赏西宁”“网络大V看西宁”等主题宣传及网络推广活动,聚焦“拉脊山日出”“浦宁之珠夜景”“海棠公园秋景”“西宁暖锅”等宣传热点。
同时,摄制《活力高原——世界屋脊长城》《豹走西宁》等纪录片,推出“雪豹之都”Logo和“雪豹之都”城市IP形象——“宁萌”,编印双语宣传画册《世界凉爽城市Cool City西宁》。与央视合作共建国内第一个生态融媒体直播平台——青藏高原生态“5G+4K”融媒体传播中心,协助中央、省外媒体等在西宁拍摄专题片《平凡英雄》《探索丝绸之路文明古迹》、纪录片《医学未来》,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外国友人视角采访,刊发《百村安居图》湟源县池汉村专题宣传报道。围绕民生热点问题、重大活动赛事,策划组织开展新闻发布会21场,召开“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宁专场、“雪豹之都 高原明珠”西宁文旅暨农特产品(北京)推介会,刊发新闻报道900余篇,总浏览量达9600余万次。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一场场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宣传,奏响西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中心城市建设的激昂旋律;以一次次精心策划的新闻报道,定格西宁有效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高光时刻;以一篇篇广泛传播的媒体佳作,记录西宁更加坚定、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全省大局的精彩瞬间。
厚培精神沃土涵养文明底蕴
一剧跨千年,最忆是河湟!2024年10月30日晚,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演出大厅里乐曲悠扬、掌声阵阵,我市原创舞蹈诗剧《河湟》在这里精彩上演,这也是《河湟》走出青海的璀璨首秀,演出以震撼的舞台呈现、深刻的文化内涵、真挚的情感表达,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聚焦西宁在全国全省的文化定位和职责使命,深化落实青海“五个文化”培育弘扬,繁荣发展河湟文化、夏都文化、红色文化、和合文化和时代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名城。
文艺引领时代的风气——
我市推出舞剧《河湟》、系列丛书《西宁历史与文化小史》、原创舞蹈诗《神农河湟——彩陶神韵》、河湟曲艺剧《歌从湟水来》等文艺精品,其中《河湟》完成沿黄河流域五个省(区)首轮巡演,秦腔现代戏《青春曼巴》获评2024中国秦腔优秀剧目。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长效——
组织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等1300余场次,放映农村数字公益电影1万余场,9所学校被确定为“青海省电影进校园”示范点。
书香城市向上向好——
持续推进“书香夏都”建设,制发《深入推进新时代“书香夏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建立城市书房委托运营、联盟管理、通借通还的“西宁模式”,开通“书香夏都”微信公众号,搭建图书通借通还和全民阅读活动线上同步播出平台,建成城西区“15分钟阅读圈”,开展“展书香之气”“品书香之味”“听悦读之声”“享书香之趣”等五大类主题阅读活动1万余场次,市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品牌成功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里想书店入选全国最美书店。
文明创建走深走实——
统筹推进“五大文明”创建,修订发布《西宁市市民文明公约》,6人上榜“青海好人”、1人上榜“中国好人”、4人入选“新时代青海好少年”,3人入选青海省推荐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建成“西宁榜样”主题公园、4处“西宁凡人最美剪影”主题通道。
围绕移风易俗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征集编印典型案例汇编,刊播(发)宣传报道230条,制作展播短视频10部,发放宣传册8万余份,开展主题宣传活动3600余场次。
推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寒暑假、过传统节日”等“文明实践+”特色服务项目,开展“相约七夕·浪漫豹街”等“我们的节日”省市级大型示范活动5场,统筹带动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万余场次。上线“文明西宁随手拍”小程序,交办解决文明旅游、窗口服务、文明交通等方面问题800余项,开展“创建日”活动12次,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00余件。
回望间,山水千万程;再出发,关山更峥嵘。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立足五个中心城市定位,紧扣扛牢五个首位责任,清醒坚定、自信坚决,扛牢责任、真抓实干,牢牢把握省市委部署要求,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改革、更新的举措、更实的作风,为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西宁实践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