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李先生致电晚报热线反映,他康复过程中需要找护工进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护工护理不专业等问题,并因这些问题产生了矛盾和不愉快,影响了康复进程,希望相关部门加大护工的培训力度和监管力度。
李先生说,他是一名慢性病患者每年都要住院,由于身边无人照顾只能雇佣护工。去年1月他住院一个月雇佣了一个护工,费用为7000多元。但护理过程中,护工往往只带个杯子,陪护过程中需要的一次性手套、消毒湿巾、纸巾等都没有携带;护工对医院地形不熟悉,做检查或取药经常花费大量时间,没法对他进行照顾;有时需要翻身或擦拭身体,护工因不熟悉患者的身体情况,常常不注意细节影响进一步康复;他跟护理公司联系时,口头约定好护理期限为一个月,没有签订合同,可是派来的护工只护理了10天便一走了之,既没有提前告知也没有后续的替补护工,再次联系护理公司派遣护工等待了一周,其间无人护理,康复出现诸多困难。
就此,某护理公司的姚经理说,患者需要的一次性手套、消毒湿巾、纸巾等医疗用品由患者本人提供,护工仅仅携带个人的生活用品。护工经验不足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确实存在,有时因护工人手不足需要从其他地方的护工进行调换,导致新来的护工不熟悉就医流程和患者病情。
城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莫家街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说,知情后,会派工作人员前往调查并核实情况,若情况属实会对该护理公司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理,后续会引导该护理公司主动与消费者签订合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记者 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