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6 2025年2月20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干字当头奋勇争先 锚定目标一马当先
——汇聚奋进新征程强大力量 开启湟中区发展崭新篇章
何杰摄
李玉清摄

本报记者 王琼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月17日至21日,湟中区进入“两会时间”,这是全区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承载着百姓的殷切期盼,也凝聚着全区发展的新希望。过去一年,湟中区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面临挑战却砥砺前行,取得了一系列来之不易的成果。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从教育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带着全区人民的心声齐聚一堂,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深化改革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深度交流,共同为湟中区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绘制蓝图,在新的一年里,开启湟中区发展的崭新篇章。

【忆往昔】

●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围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签约总投资33.8亿元的重点项目7个;落实“两新”政策,交通领域设备更新带动消费590万元,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2000万元,青超联赛、跨年夜等活动撬动消费650万元,东西部协作平台带动8家经营主体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100万元。

●汇聚起更多发展动能

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有效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2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11.3万吨。农业稳面积提单产成效明显,建成农作物繁种基地3万亩,马铃薯示范田单产1万斤创全省新纪录。全年接待游客5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8亿元,均增长29%以上。

●持续扩展绿色本底

投资4.27亿元实施湟水山水项目20项。绿化国土面积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3平方公里,修复矿山14.35万平方米,划定草畜平衡区41.9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8.2%。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健康河湖评价建设,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

●不断夯实乡村基础

全面落实“一键报贫”和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稳定消除风险298户1019人。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获评全市龙头企业称号。“西苗东输”400万株,多巴、西堡草莓种植带动270余户农户增收,“小草莓”托起乡村振兴“大梦想”。

●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建成和美乡村36个。出台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奖励办法,扎实开展城乡垃圾污水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生活垃圾实现全域“零填埋、全焚烧”。

●民生答卷亮点纷呈

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民生,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4%,年初确定的10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坚持就业优先,城镇新增就业3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8万人次。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三率”均达97%以上,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持续推进平安湟中“十个一”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和反电诈。深入开展“敲门入户”行动,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40件,刑事、治安案件发生起数持续下降。重点疑难信访事项办结率达100%。

【启新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湟中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区委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坚定信心、实干争先,克难破冰、奋勇争先,突出主题主线,把握工作重点,立足五个中心城市定位,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筑牢生态本底,推动城乡融合,主动融入和服务大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聚力推动湟中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在扩大内需上奋勇争先

抓住投资消费两个关键,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机遇,“双轮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树立抓招商就是抓未来的理念,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围绕链条、平台、项目、政策等,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推进机制,组建区域、产业招商专班,以责任制推进全域、全年、全方位、全链条招商;坚持项目为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跟进国债、中央预算、“两新”“两重”等重大政策研究,开展“十百千”行动,建立分类动态项目储备库,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好项目;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落实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层级。

在产业培育上奋勇争先

立足产业基础,集聚资源要素,积极融入产业“四地”建设,着力构建具有湟中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体系。持续开展“非粮化”整治,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1.8万亩以上,加快现代育苗温室、设施蔬菜标准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力做好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中期评估;树立文旅“第一产业”意识,积极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优化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以塔尔寺大景区为核心,鲁沙尔、多巴为支撑的“一芯两集群”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发挥南川、甘河工业园区和多巴新城带动作用,引导县域产业集聚发展。

在绿色发展上奋勇争先

深刻认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一体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编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和生态提升规划,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高标准造林1.5万亩,管护森林213万亩,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13万亩,绿化国土面积9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8.4%,不断提升碳汇能力;构建保护、治理、监管“三位一体”系统化生态建设机制,推动美丽湟中建设;紧抓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契机,稳步推进羲源独立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绿色能源项目,积极谋划风力发电、农村电网提升改造、充电桩、换电站等项目。

在乡村振兴上奋勇争先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好“三个示范工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健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三类对象”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持续巩固“三保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将衔接资金75%用于乡村产业发展。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原则,“一业一策”精准扶持,梳理盘活一批闲置、低效产业;因地制宜编制全区剩余197个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分类推进乡村建设。

在城乡融合上奋勇争先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全方位拓展空间,全维度扩容提质,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发挥湟中三面环绕西宁市区、具备较大战略腹地和回旋空间的优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聚焦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领域,高质量编制“三类”规划;针对湟中城镇化率较低的问题,紧紧抓住西宁作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区的机遇,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加强城市冗余性、免疫性建设;加强建章立制,细化长效措施,开展河湖管护考核,严格落实《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奖励办法》。

在民生保障上奋勇争先

以人民福祉为念,精准落实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举措,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继续实施民生实事11项,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尽心竭力把教育、就医、养老、就业等群众最朴实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

在改革创新上奋勇争先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更加注重系统集成、高效协同,以小切口推进改革大纵深。抓实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力求破解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难点卡点问题。

在社会治理上奋勇争先

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履好责、站好岗、守好夜,以实际行动全力守护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攻坚期,“十五五”规划是湟中抢抓历史机遇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五年规划,将坚持融入性、系统性、协同性,按照补欠夯基、突破发展、提升标准的思路,全局谋划、远近结合、重点突出、与时俱进,全面推进“十五五”规划体系各项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