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29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4万人次以上;
城镇调查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市目标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总产量保持稳中有增……
2025年大通县将迎难而上、拼搏实干,聚力绘就“一城山水、大境通达”新画卷。
聚力延伸优化,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推动高原冷凉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北川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园;建设26个百千亩示范基地、6个冷凉蔬菜单品基地,在打造数字赋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区上实现高原高品。
聚力建设铝轮毂、铝箔、电缆、铝家具、光伏支架等绿色铝加工集群,全力打造“青海绿铝”“高原铝谷”。持续赋能绿电铝品牌,打造具有全国核心竞争力的绿电铝生产基地。
扩大“青海湖之夜”“树蛙部落”带动力,开放运营工业遗址沉浸式三线精神纪念馆,建设“城市便民会客厅”,培育冰雪经济新增长极,打造一批全省有名气、全市叫得响的文旅品牌。
聚力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增强内生动力
以“三百千万四率”项目谋划生成机制为抓手,加快推进5项10亿元以上产业发展和民生实事项目。强化国资民资招引,积极引进产业项目,支持优质企业增资扩产,提高产业投资效益。
提质增效大通“三川书院”、城关老街等沉浸式“以夜兴业”消费新场景,深化拓展“青超联赛”“村BA”、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活动,有力增强消费体验。
促进中小企业梯度发展,做大做强包装、食品、家具等传统产业链,延伸中小微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各类企业千帆竞发、互促共赢。
聚力绿色发展,巩固绿水青山优势、厚植金山银山潜力
加快推动县城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项目,确保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建设远程高空环境污染主体溯源监测系统,深化有色金属、化工、水泥等传统行业综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快北川河重要支流生态修复工程进度,实施生态修复等项目,提升水生态质量。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沙棘加工等项目,推动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有机融合。
实施桥铝50万吨600KA绿电铝产能置换项目,建成投用3500吨碳酸锂、10万吨大修渣项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原动力。高效建设天合光能独立储能、超威储能等项目,聚力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县。
聚力协同联动,推动区域协调、促进城乡融合
开展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行动,延伸优化4条干道,完成22个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3个传统文化村落,完成14个和美乡村建设任务。实施农村道路病害整治、安防补短板工程,推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加快G227线、黎明至北川工业园区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乡村风貌管理水平。
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实施8项城市更新项目,推动桥头、城关、长宁等重点乡镇组团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协同配置、产业链条协同互补。
推出青年公寓、租购房补贴等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引人留人聚人长效激励工作机制。持续深化“三百行动”,扩大协作引才、项目引进、双向挂职交流力度,让大通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聚力优产富民,推动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北川渠灌区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1.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粮食产量达9.2万吨以上。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草莓、茼蒿等高效设施农业,让百姓餐桌更加丰富。
培育产业振兴新业态,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加快推进40项乡村振兴项目,加强扶贫资产规范管理和盘活利用,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加快推进净菜和拉面产业食材加工等特色产业,建成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有机农业、电商直播等产业振兴新业态,培育休闲康养、户外运动等产业富民新方式,做好“土特产”附加值提升大文章,培育农业亿级产业链。
聚力敢为人先,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深化“放管服”改革,用好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和县级领导包联企业、包保项目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企业难题。
持续推动通跃、嘉润等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组建水投集团,形成主业突出、板块清晰的国企布局。
落实落细《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推动绿电铝产业“五链合纵”招商图谱,引进大通牦牛精深加工、年产10万吨绿色高纯电工圆铝杆、京东智慧物流等20个强链补链项目,超额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
聚力守牢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建立城市生命线综合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维护城市运行安全。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深化拓展“敲门行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培育“十进”领域特色品牌和先进典型,创建3个以上国家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效。
开工建设智慧林草试点体系建设项目,实施30公里森林防火通道,防范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全力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问题楼盘动态清零。
开工建设青山水库,全力推进元山水库,加快推动23条河沟道治理、1026户避让搬迁安置、12个地质灾害避险中心建设等项目进度,全力建设全域自然灾害防御示范县。
聚力以民为本,增进百姓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
打造“大通护工”青海品牌,壮大升级“大通花儿餐饮”“大通绣娘”特色劳务品牌,力争2025年品牌赋能带动转移就业5.6万人以上。
改造城镇老旧房屋1900户以上,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扩大困难群众救助覆盖面,提质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深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强化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综合保障力度。推动职业技术学校、高级中学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医院设备更新改造,创建全国中医药示范县。发展壮大群众体育,实施全民健身中心、笼式足球场等项目,让群众“近”享运动乐趣、尽享健身自由。(记者 师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