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大地,生机无限。西宁这座城市在悄然奏响“奋进序曲”。
一条坚定走强产业、强服务、强创新的内涵型增长之路清晰可见,一幅打造“五个之城”(产业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的西宁未来图景正在徐徐展现……
“五个之城”建设,事关西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市人民福祉。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委全会任务和省市两会部署,着眼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对标省委主要领导调研西宁时的工作要求,锚定“强省会”战略目标不动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在深刻理解省委对西宁工作的肯定中增强底气,在深刻领会现代城市发展规律中扛牢责任,在聚力打造“五个之城”的具体实践中实干争先,在持续营造全面从严治党的浓厚氛围中干事创业,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努力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挑大梁、勇争先,展现省会担当。
西宁五大产业抱团冲锋
近年来,西宁市成为锂电十强城市,储能系统集成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铜箔、电芯、壳体、电池等相对完整的锂电储能产业链。铝及合金新材料是西宁抢抓风口、加速弯道超车的典型产业,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29万吨的电解铝,铝及合金的全面和深度延伸将促使产业工业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
绿色算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西宁市已建成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等数据中心8个,已建在建标准机架30000余架(已建成10778架),上架率90%。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西宁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大省产电子装备产品在设备更新及数字化转型升级等过程中的推广应用,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实施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生物经济则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物医药和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生物产业园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物医药和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西宁五大产业抱团冲锋,培育西宁产业新动能,五大产业领域已在西宁具备相当基础且极具西宁特色。
省委主要领导在调研西宁时强调,做好“融合”文章,打造产业之城,推动工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促进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化转化,在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做优上持续用力,带动全省产业布局形成“一盘棋”。
方向已然明确,路径亦已清晰铺展。各相关部门与单位以打造产业之城为己任,迅速响应,高度重视,排出任务表、时间表,组织专题会议,投入骨干力量,深入研究制定方案、清单细节……
现代服务业升级新路径
打造产业之城中,如何促进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化转化?
市发改委聚焦“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坚持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并重、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并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创新引领、数智赋能、产业融合、企业培育四大行动,全力促进信息、科技、交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推动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迈进,持续提升省会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为实现西宁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注入强有力支撑。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持续加强科技服务创新能力,积极促进商务服务提档升级,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跃升、专业化集聚、高端化拓展、融合化创新、数字化增能为导向,力争实现产业规模、重点领域、平台能级、龙头主体、开放格局五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优化发展现代商贸业,构建文旅服务新格局,促进健康养老托育提质增效,打造多形式综合性社区家政服务,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通过强化创新引领提升服务质效、推进数字赋能促进转型发展、加快产业融合积蓄发展新动能、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
“当前,我委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产业链思维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补链、强链、延链工程。近期将聚焦核心领域构建产业链图谱,将通过‘一线调研+智库赋能’双轮驱动,组织专班深入县区、园区及重点企业开展全链条摸底调研,系统梳理产业基础、企业诉求与短板弱项;同步将联合天津市咨询院等权威智库,围绕‘四地+N’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框架,科学规划产业链延伸路径,强化物流、金融、研发等关键环节支撑能力。图谱编制突出‘精准画像、靶向施策’,既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又为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抢占创新赛道提供指引,同时赋能招商引资精准匹配产业链缺失环节,推动形成‘政策—企业—项目’高效联动的发展格局,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西宁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市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产业发展驶向“新赛道”
围绕现代化体系研究,市工信局按照“有方向、有链条、有龙头、有平台、有项目、有人才、有政策”的总体要求,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新赛道”,以规划为引领,优化新型工业化布局,构建“1+3+2”工业发展规划体系,编制《西宁市“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西宁市“十五五”光伏风电制造产业发展规划》《西宁市“十五五”锂电储能产业发展规划》《西宁市“十五五”特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西宁市特色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西宁市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系统推进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高端化方面,促进工业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年内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户,加快推进新型显示产业园、中铝600kA电解槽产能置换升级、丽豪电子级多晶硅、圣瀚1200万只铝合金轮毂、东耀智显MLED显示模组等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智能化方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利亚达数智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等项目建设,新培育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家以上,在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试点城市中率先完成100户企业数字化改造。绿色化方面,推进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加快构建以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力争年内创建绿色工厂5家,重点领域企业能效全部达到基准水平。
围绕优化产业布局,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各园区现有产业基础,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聚焦实现产业定位、推进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东川园区持续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2+N”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光伏制造中下游配套及其他新能源产业,优化提升合金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高原生物大健康产业。南川园区重点围绕光伏产业优化升级、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提质增效、绿色算力提速发展三个方面“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针对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拓展强化,加快切入绿色算力产业“新赛道”,促进园区产业聚链成群发展。甘河园区以有色(黑色)金属精深加工和特色化工产业为核心,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及现代服务业,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生物园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医药、医疗器械、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集健康养生、健康食品等产品为一体的高原康养产业。
(记者 张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