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原高品质生活标杆城区!
这是今年城西区“两会”持续释放出的新目标、新信号。
随着城西区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敲定,涵盖了公共服务、安居保障、卫生健康、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公共安全等7大领域的福利项目也随之抛出。
“城西区2025年的民生实事项目总投资2.9亿元,我们计划筛选的项目均要实现在当年实施、当年完成、当年见效。各部门也将以高标准、高要求实施,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城西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18项民生项目要当年“兑现”
民生问题乃社会之根基,民众之关切。日前,在城西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152名人大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差额票决选出了城西区人民政府2025年7大类18项民生实事项目。项目涉及公共服务、安居保障、卫生健康、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公共安全、纾难解困等,每一项民生工程的“兑现”,都将推动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在项目征集阶段,自2024年9月上旬起,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共收集到420条意见。经过多方面研讨和梳理,最终确定了民生实事项目。这些项目遵循普惠和公益原则,政策支持充分,资金已全部落实,并且预计能在2025年内完成并产生效果。
今年城西区“两会”期间,城西区率先创新开辟了“新闻通道”,邀请了辖区人大、政协以及多个部门的“一把手”,分别围绕乡村振兴、闲置资产盘活、营商环境优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等热门话题,谈改革、论发展、定目标、列计划。“新闻通道”紧紧围绕“民生”话题,以面对面、点对点方式与群众搭建起沟通新通道。
今年,城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继续做好议案建议和履职提案工作,在顺应民意上下功夫,以社情民意“直通车”等工作形式向区委区政府反馈基层声音,及时准确把区委区政府的声音传递到社会各阶层,把民生实事宣传到社会各界,切实把区委区政府要干的事,变成群众支持的事,变成群众满意的事。此外,辖区相关部门将立足特色,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加速城市更新步伐,推进精品城区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立足群众幸福指数,推动就业扩容提质,织密社会保障网络,促进优质教育增效,深化健康西区建设,丰富文体服务供给。
七大领域福祉齐头并进
为聚焦群众需求,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城西区将坚持广覆盖、重惠民原则,将各领域的民生实事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共便民服务、城区安居保障、卫生健康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通过征集、筛选、确定等流程,有效推动民生项目由政府“配餐”向群众“点餐”的转变,实现了“群众想什么”与“政府干什么”精准对接,更加体现基础性、公益性和普惠性,切实做到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在公共服务便民方面,计划投资800万元用于提升养老服务,包括多处老年设施的改造,预计服务超过10000人次;投入210万元用于促进就业,开展招聘和培训活动;投资1150万元建设实训基地;投资225万元建设青年巷社区办公用房,以提升服务能力。
在城区安居保障方面,计划投入9440万元用于60个老旧小区的管网改造;投入700万元用于更新冷湖路支线排水管网;投入1499万元用于改造89栋住宅基础设施,以改善居住环境。
在卫生健康服务方面,计划投入300万元建成文成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80万元聘请第三方监管医保基金,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计划投入2000万元用于治理七一路西延长段地下水污染;投入2806.7万元用于治理湟水河部分河段,完善防洪体系。
在文化教育服务方面,多个项目助力教育发展与文化惠民。例如,文逸小学设施提升、虎台小学设备更新、各校环境和装备升级,以及丰富群众生活的文体活动等。
在公共安全保障方面,计划投入900万元改造水槽沟排水边沟;投入2352.8万元用于治理地质灾害,保障群众安全。
在纾难解困方面,计划投入182.88万元为45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投入207万元用于升级7个日间照料中心;投入600万元用于更新健身器材和图书,以补齐文体服务短板。
据悉,2024年城西区委区政府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建设,由人大代表票决的8类20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兑现承诺。城西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有效推进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全区各部门将全面实施统筹协调、严格监督检查、积极宣传引导等措施,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同时,构建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民生实事项目持续发挥效益,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实惠,深刻体会到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记者 张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