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西区盐湖巷的钩针编织技艺非遗工坊,光线柔和地洒在铺着多彩毛线的桌子上,空气中弥漫着毛线特有的温暖气息。2月24日,鲍霞坐在桌前,手中紧握着一根细长的钩针,钩针在毛线间不断穿梭,随着她的手指灵活翻飞,一件件手工作品初具雏形……
从大车司机到手工创业之路
钩针编织工艺,以传统钩针为工具,通过钩织的技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钩针,这个看似寻常的物品,实则承载着我童年的温馨记忆。小时候,家里的女性长辈们常常用它勾勒出杯垫、帽子等生活小物,几乎每家每户都能见到钩针作品的身影。”对于鲍霞而言,钩针技艺不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是她人生转折的关键。鲍霞曾是一名穿梭于玉树、西藏、四川等地的货车司机。闲暇之余,她总爱拿起钩针,创作一些货车装饰。这些手工作品意外地受到了其他司机的喜爱,甚至有人愿意购买。这一发现,为鲍霞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随着孩子的到来,鲍霞无法再长途奔波,如何能兼顾家庭又能给小家带来收入?她想到了从小喜欢的钩针编织。于是,鲍霞开始在家做起手工,利用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展示作品,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客户群体从最初的大车司机扩展到了线上,团队也随之壮大至7人。“当时我把作品照片发到社交平台上,就收到了很多私信询问是否招人。有时候订单太多,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邀请她们加入。当时团队里宝妈居多,这份工作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这个7人小团队便是青海巧手手工艺术有限公司的前身。
融合本土文化,走创新发展之路
走进鲍霞的工作室,各式各样的钩织作品琳琅满目,从婴儿鞋帽、钩织花束到青藏高原系列的雪豹挂件、藏羚羊玩偶,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还巧妙地将青海本土文化融入其中,成为了传播青海文化的载体。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项技艺,同时也为青海的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鲍霞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她不仅致力于传承钩针编织技艺,更想方设法将其发扬光大。她精心打磨作品,从最初简单的花束和发卡等,拓展至200余种工艺品制作及文创产品。她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特别是她以西宁“雪豹之都”为灵感创作的雪豹作品,栩栩如生,深受喜爱。“西宁是‘雪豹之都’,希望我的作品能为‘雪豹之都’的打造贡献一份力量。”鲍霞说。
除此之外,她还带着这些作品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如青洽会、环湖赛嘉年华等。在元旦环城赛集市上展出不到三小时,她的货品就销售一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在青洽会上和青货出海网达成了合作,自此,这些手工作品漂洋过海销到了国外。
“我们会努力发展,将这项艺术发扬光大,将青海的特色产品推广到更远的地方。”鲍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一针一线,织就残疾人美好未来
钩针技艺入门简单、操作便捷,如何利用这些特点让钩针技艺绽放更大的光芒,惠及更多人群?“当我看到身边的残疾人、宝妈和农村妇女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时,我意识到,钩针技艺或许能为他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鲍霞说。
2024年1月,在城西残联的积极推动下,青海巧手手工艺术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城西区残疾人就业中心。鲍霞亲自授课,将培训重点放在了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身上,从基础针法到复杂图案,一步步教会他们掌握这门技艺。
面对听力残疾的学员,教学尤为困难。鲍霞回忆道:“由于听力障碍,他们学习时非常吃力,我在授课时也必须大声讲解,那时候我的嗓子每天都是嘶哑的。到后来,我们安排手语老师以视频通话的方式对他们培训,确保每个细节都能被理解。”正是这样的坚持与付出,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掌握了这门技艺。
如今,她们公司共安置残疾人员13名,残疾职工占比达40%,他们制作出的成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被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
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如今拥有45名员工的团队,非遗技艺已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了惠及广泛群体的谋生之道。肢体残疾的朋友、肩负家庭重担的宝妈,还有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农村妇女,她们正以灵巧的双手,一针一线地编织出更加绚烂多彩的明天……
(实习记者 措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