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8 2025年2月28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5年,湟中区铺就发展新赛道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新程启幕,湟中区又勾勒出了怎样的发展蓝图呢?

“双轮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抓住投资消费两个关键,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机遇,“双轮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树立抓招商就是抓未来的理念,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围绕链条、平台、项目、政策等,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推进机制,组建区域、产业招商专班,以责任制推进全域、全年、全方位、全链条招商;坚持项目为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落实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层级。

构建湟中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立足产业基础,集聚资源要素,积极融入产业“四地”建设,着力构建具有湟中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体系。持续开展“非粮化”整治,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1.8万亩以上;树立文旅“第一产业”意识,积极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优化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以塔尔寺大景区为核心,鲁沙尔、多巴为支撑的“一芯两集群”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发挥南川、甘河工业园区和多巴新城带动作用,引导县域产业集聚发展。

绿色赋能铺就发展新赛道

深刻认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一体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编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和生态提升规划,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高标准造林1.5万亩,管护森林213万亩,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13万亩,绿化国土面积9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8.4%,不断提升碳汇能力;构建保护、治理、监管“三位一体”系统化生态建设机制,推动美丽湟中建设;紧抓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契机,稳步推进羲源独立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绿色能源项目,积极谋划风力发电、农村电网提升改造、充电桩、换电站等项目。

千方百计助力农村富起来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好“三个示范工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健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三类对象”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持续巩固“三保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将衔接资金75%用于乡村产业发展;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原则,“一业一策”精准扶持,梳理盘活一批闲置、低效产业。

多维发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全方位拓展空间,全维度扩容提质,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发挥湟中三面环绕西宁市区、具备较大战略腹地和回旋空间的优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聚焦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领域,高质量编制“三类”规划;针对湟中城镇化率较低的问题,紧紧抓住西宁作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区的机遇,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加强城市冗余性、免疫性建设。

精准落实一系列惠民生举措

以人民福祉为念,精准落实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举措,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落实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措施,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巩固完善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实施卫生系统设备更新、公立医院适老化改造等项目,力争年内第一、第二人民医院达到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精准落实好低保、临时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加强城镇低收入家庭、低保特困、重病重残等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

以小切口推进改革大纵深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更加注重系统集成、高效协同,以小切口推进改革大纵深。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推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飞地教育”助力产业发展;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力求破解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难点卡点问题;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优化完善接单、派单、办理、点评等全闭环管理机制,提升诉求办理质效,让群众、企业遇到事有地方说、找得到人、能解决好。

创新赋能打造社会治理新典范

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城镇燃气、自建房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构建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全链条管理体系,优化完善“叫醒”“叫应”流程。

(记者 王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