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广阔版图中,残疾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和我们一样,内心怀揣着梦想,拥有着独特的才华,同样渴望在职业的舞台上发光发热。然而,由于身体的局限,他们在就业之路上困难重重,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难。
在这个关键时刻,企业的担当显得尤为重要。那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深厚人文关怀的企业,如同冬日暖阳,为残疾人点亮了希望之光。它们打破就业障碍,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让残疾人得以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生活。
为50个特殊家庭撑起生活希望
在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青海珠峰冬虫夏草原料有限公司犹如一株绽放的格桑花,用科技创新浇灌产业沃土,以人文关怀温暖特殊群体。这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福利型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手握12项冬虫夏草菌种培育专利技术,更用14年时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扶残助残赞歌。
小满是提取车间一名生产辅助工,2017年1月入职,已经与“珠峰”一起走过了8个春秋,成长为一名车间骨干,被授予“2024年度珠峰之星”。
小满说:“我很感谢公司给我们这些残疾人提供工作的机会,还给大家安排了培训,帮助我们提升工作能力。公司的工作环境非常好,给残疾人提供了很多便利,我很喜欢在这里工作。”
在青海珠峰原料有限公司厂区内,像小满这样的残疾人员工有50名。企业创新打造“阶梯式就业生态”,为智力障碍者设置保洁岗、厂区绿化岗,为听障员工及肢体残疾者设置车间辅助操作岗、食堂帮厨岗等。每位员工都能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9名言语听力障碍者通过“工序分解+重复强化”培养体系,掌握标准化操作技能;智力障碍者与多重残疾员工在后勤保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据了解,该企业构建“三维关爱体系”,让温暖渗透每个细节。车间辅助岗员工享受“基础工资+绩效奖金+补贴”三重保障;每年专门设置针对残疾人的“先进工作者”“珠峰之星”等优秀评选名额,优秀员工最高获5000元奖励;建立了残疾员工帮扶制度,共有16个帮扶小组,每次家访公司给予慰问补助,公司管理人员对家庭困难残疾人和孤寡残疾人开展“一对一”帮扶,让残疾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2023年,该企业荣膺“西宁市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这份殊荣背后是:37%的残疾员工安置比例,为50个特殊家庭撑起生活希望,带动周边社区形成助残就业生态圈。
近年来,西宁市残联通过培育和打造服务残疾人就业“四类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孵化、岗位开发、推动辅助性就业,逐步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激发企业扶残助残积极性,有效带动残疾人稳定就业、生产增收,实现残疾人从就业能力培养到实现就业的全方位帮扶。
在全省建立首个残疾人中性笔组装项目
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青海源希达商贸有限公司在大通县城关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开展了以“签动未来,共筑梦想”为主题的活动,在全省建立首个残疾人中性笔组装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简单易学、上手快的工作流程,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我价值。
今年17岁的瑛子,是一名智力三级残疾人,来自大通县新庄镇上山村,以前的她每天待在家里,很少与外界沟通交流。“来到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后,孩子渐渐变得开朗、活泼,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现在周末放假期间也不愿意在家休息,都喊着要去上班,能让孩子在家门口解决就业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瑛子的妈妈激动地说。
左手拿着一把笔芯,右手并列握住几根笔壳,有序地将笔芯插入笔壳中,拧上笔尖壳,再盖上笔帽,平均8秒完成一支签字笔的组装,这是瑛子在重复了上百次练习之后的成果。现在除了组装笔芯签字笔、笔盒,还能对不同款式的笔、笔盒进行打包,这些简单的手工活瑛子和她的伙伴们都能快速完成。
青海源希达商贸有限公司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致力于为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于2024年12月开始,开展残疾人短期培训,通过大通县残联的考察和验收后,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目前,已安置13名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从事中性笔零件组装等工作。基地面积412平方米,有2名工作人员负责,内设组装室、康复训练室、休息区、卫生间、娱乐室、厨房等专用场地,并拥有专业的服务团队,为残疾人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截至目前,累计组装40000余支笔,实现政府采购订单8万元,在助力残疾人就业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参与辅助性就业,残疾人学员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而且提升了自身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