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3 2025年3月7日
每周闲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咬春

◆付振强◆

春天,一不留神就来到人们跟前儿了。

立春过后,大地逐渐回暖,万物开始复苏。春风刚变轻柔,街上的行人便不再缩手缩脚,步履也明显多了些许闲适。性急的姑娘小伙甩掉臃肿的冬服,早早换上了轻便靓丽的春装,成了街巷里一抹流动着的春色。

咬春,立春的节气习俗之一。春天万物复苏,蜷缩了一冬的人们需要在这大好春光里吃些春韭、豆芽、菠菜等青蔬,有助于疏肝理气。所以,将这些时令蔬菜包裹成一体的春饼,便成了初春季节里最好的时令吃食。

我第一次“咬春”吃春饼是岳母下的厨,一阵锅碗瓢盆交响曲响过,便有一盘盘炒熟的青蔬依次从岳母手中传出,被我们七手八脚地传送到桌上。很快,盘盘碟碟就占满了整个桌面。我嘘开热气,迫不及待地把一张薄饼抖开,摊入各式菜蔬后卷裹成筒状,笨手笨脚地咬下去,立刻有种咸鲜香脆的感觉充满整个口腔。忘情吃到最后,甚至有汤汁顺着掌心一路流淌到手腕,竟无丝毫察觉……春饼不同于其他饭食,它讲究荤素搭配,食材的多样,使口感愈加丰富和有层次。卷裹在一起的吃法,更容易让人油然产生一种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春天的向往,这可能也是人们喜欢在春天吃春饼的原因吧。

春饼的食材因人而异,常见的配料躲不开这几种:豆芽菜要选绿豆芽,相比于黄豆芽,绿豆芽的口感更清脆,色泽也更鲜亮;韭菜要挑选宽叶韭,这种韭菜切段上锅爆炒后不易“塌窝”;菠菜则要选小棵绿叶菠菜,小棵菠菜鲜嫩出水少,与粉丝合炒的味道更佳;酱肉是必须要准备的,我每次都要到老字号的天福号去买一块肥瘦相当的酱肘肉,回来切片备用。最后还要备一些排叉(用面炸制而成的传统小吃)增加口感,排叉可以到超市选购,也可以自己炸制,但无论怎样都要保证排叉香脆,不能“汪油”。

春饼的制作并不复杂,但工序多少还是有些繁琐。首先是和面烙薄饼,面要半烫面,要和得软硬适中;做出相同大小的面剂儿,叠放前务必要在两个面剂儿的相交部位抹少许油,擀压成饼后放入饼铛两面烙熟。薄饼遇热后会鼓起气泡,从当中揭开后,将薄饼依次放入笼屉保温待用。其次是炒制豆芽,油热后放入花椒煸炒,待花椒香味飘出后倒入绿豆芽大火翻炒。炒制豆芽不能夹生,那样会存有豆腥味;也不能炒过火,要保持清脆,炒软塌了会影响口感。然后是把韭菜切成寸段,与鸡蛋爆炒几下后出锅备用。最后是炒菠菜粉丝,为避免粉丝成坨,要先将粉丝用凉水泡软,捞出并沥干水分后拌入少许素油防其粘连。同样是先将菠菜大火爆炒,然后放入粉丝,调味少许后,翻几下勺即可装盘上桌。

卷春饼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开一张薄饼,打底涂抹上甜面酱,先夹一筷子青翠的豆芽码在饼上,再把黄灿灿的鸡蛋炒韭菜铺上;第三层是翠绿的菠菜炒粉丝,然后叠放几片酱肉在上面,再把碾碎的排叉均匀撒上去。最后小心掀起薄饼的一侧,卷裹成长长的筒状,将一端折压封实,敞口的另一端则直接送入口中。这种吃法在民间还有个讲究,叫从头吃到尾,寓意做事要“有头有尾”。

吃春饼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美味的过程。由于春饼食材多样,营养丰富,色泽的搭配也更能勾起人们的食欲。满满吃上一大口,先是面酱的甜香扑面而来,然后便触碰到了青菜的鲜脆,接着酱肉的肉香不可阻挡地破茧而出,最后迎来的是排叉“哗啦啦”的脆香。这种多重口感的复合撑满了整个口腔,让人欲罢不能,吃完一张立刻忙不迭地再卷上一张,以至于汤汁流下来尚不自知……

不知是谁发明了这样一个形象又生动的词汇——“咬春”,不仅体现在百姓的饭桌灶台上,更包裹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咬春”过后,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