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0 2025年3月11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里,开启一场传统铝业之“变”
——“走进大通看发展·一线故事”系列报道之一

初春的西宁,春寒料峭,但在大通县北川工业园区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块块银光闪闪的铝锭、一卷卷薄如蝉翼的铝箔从这里印上“青海制造”走向国内外市场。

去年8月,年产300万只、年产200万只铝合金车轮投资协议书正式签署,预示着国内外轮毂市场,大通北川工业园区占据一席之地。

铝产业是青海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产业。几十年的产业发展之路,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突破和创新。如今,铝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大通县,铝产业是如何克服发展短板、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的?日前记者走进大通北川工业园区,探访一场高原传统铝业之“变”……

铝产业在这里大放异彩

大通县是一个传统工业聚集县域,有色金属产业是支持起该县蓬勃发展的源源动力。在这条有色金属链条中,铝产业作为强韧的主线,贯穿着大通县工业产业发展的主动脉。全链条、绿色、智慧等关键词赋予了青“铝”独特魅力。

大通县北川工业园区成立于2008年,规划总面积70.24平方公里,这里国道G227、省道S104、宁大高速、宁大铁路、兰新高铁贯穿全境,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有着紧密的市场联系,公路、铁路运输条件十分便利。园区内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能力和要素保障能力富足。园区现有各类企业36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户,科技型企业18户,高新技术企业8户。

谈到北川工业园区,铝当属主导“明星”产业。

作为省市重点打造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大通北川工业园区坚持走聚集、集群发展路子,以铝产业为支柱,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铝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对三代从事铝业建设的张师傅一家而言,铝,不仅实现县域人口家门口就业创业,也成为这座县城耳熟能详的“代名词”。2013年,张师傅作为“铝三代”顺利考入中铝青海分公司,与父辈以师带徒入职的方式不同,张师傅属于高校招聘入企,他带着新思路、新技术走进这家传统“铝企”,为传统老牌企业注入了新活力。“传统的铝厂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产业虽欣欣向荣,但也存在高耗能、产品单一等发展瓶颈。随着一代代‘铝青年’的加入,企业在经历不断转型升级后,呈现了一个现代化、专业化、数字化凸显的国企形象。”作为新时代工业转型的亲历者,张师傅感慨道,以中国铝业集团青海分公司为代表的大通铝业,正迈着坚强步伐前行。

当下,大通北川工业园区已逐渐形成了电解铝及压延加工、基础化工、电力生产和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主的建材等产业发展体系。中国铝业集团、国家电投等央企和湖北宜化集团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500强企业均有产业在园区布局,已建和在建产能电解铝及再生铝110万吨、铝压延加工115万吨,PVC和烧碱各30万吨,水泥200万吨,各类建材600万吨,年发电量38亿千瓦时。年均工业产值保持在320亿元以上,占西宁市工业总产值的15%以上。

大通县北川工业园区现有电解铝及再生铝生产企业4家,可提供合金铝液120万吨以上。中铝青海分公司即将开工的600KA电解槽升级改造和产能置换项目,设备先进性和节能减排水平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准。项目目前主要以板、带、棒等初级产品为主,可为下游精深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绿色高品质原材料保障,产业后发优势明显。

龙头引领实现产业集群合力

走进青海欧耐特线缆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根根铝杆经过拉丝、绞合、绝缘等工序,变成各种规格的电缆产品。作为北川工业园区铝产业的龙头企业,欧耐特公司依托青海丰富的电力资源和铝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铝精深加工,产品远销国内外。

“我们公司年产15万吨铝合金线材及线缆产品,年产值超过30亿元,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铝合金线缆生产企业。”欧耐特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欧耐特公司的快速发展,是北川工业园区铝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园区依托青海省丰富的电力资源和铝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铝精深加工,形成了以铝冶炼、铝加工、铝应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园区已集聚了包括欧耐特、青海铝业、青海桥头铝电等在内的20多家铝产业企业,形成了年产电解铝100万吨、铝加工材80万吨的产能规模,铝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大通县充分发挥青海省绿色清洁能源优势,依托传统电解铝基础,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绿电铝制造基地。以‘最高占比’塑造绿电铝品牌优势,持续推动电解铝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始终保持电解铝行业绿电占比全国最高水平。其中,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电解铝主要生产企业,为园区实现全省电解铝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也为园区以龙头企业为中心、辐射铝业全链条绿色发展铺就发展道路。”大通北川工业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关于大通和铝的“故事”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起。走进大通县北川工业园铝业产业展示基地,铝业发展轨迹从这里徐徐展开。从历史文字、照片,到产品展示、应用场景,以铝产业为支柱,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后,铝业在这里发展得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其中,绿电铝轮毂、全铝家居等成绩更是斐然。特别是去年8月,全国首个绿电铝车轮制造基地在西宁市大通县落地,年产300万只、年产200万只铝合金车轮投资协议书“大单”也随之落定,这些预示着国内外制造汽车所需的轮毂从大通铝产业基地“驶”出。

“目前,园区正在建设的铝合金车轮年产规模达1800万只,未来两年,将实现年产2300万只铝车轮生产加工能力,在西北地区形成具有示范性的绿色铝合金车轮生产基地。”北川工业园区经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绿色主导绿电铝亮相市场

从传统高耗能,到转型实现零碳,北川工业园区的“绿电铝”是走向市场的靓丽名片。在青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传统的电解铝生产线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改造,机器人手臂灵活地完成着各项操作,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使电解铝生产能耗降低了10%,每年可节约成本上亿元。”青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道。

随着绿色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北川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铝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在电解铝生产企业周边规划了专业的合金高新材料产业发展区,可通过铝液直供方式,减少二次重熔的生产成本和能耗、污染物排放量,加之青海省绿电比例已达到90%,可保障生产加工期间的绿色能源供给,实现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全流程绿色低碳化。

自2022年引进全省首个百万件铝合金车轮生产项目并成功实现批量化生产以来,大通县还陆续引进海源绿轮、圣翰金属、青铝绿行等一批铝车轮生产加工及配套产业。2024年8月大通县被授予国内首个绿电铝车轮生产基地名牌,铝车轮产业的聚集发展,将更好发挥全省绿电资源优势,延伸补齐县域电解铝产业链条,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记者 张国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