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3月10日,西宁植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猛禽谷内,高山兀鹫“黑毛球”与“白毛球”的幼雏“十三毛球”经过30个小时的顽强破壳,成为我国2025年首只人工繁育的高山兀鹫。也是这对“明星父母”继“七毛球”“九毛球”“十一毛球”后诞下的第四只幼鸟,标志着我国高山兀鹫人工繁育技术迈入稳定发展新阶段。
技术突破:从“零”到“稳”的探索
自2017年首次成功繁育国内首只人工高山兀鹫“大毛球”以来,西宁植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陆续解决了巢材不足、亲鸟弃孵、极端天气、孵化干扰等技术难题,目前已掌握了包括人工巢穴搭建、亲鸟行为诱导、繁育过程监控、育雏期营养调控等核心技术。2021年“五毛球”的人工破壳案例则推动了急救孵化流程的标准化;2022年“七毛球”作为国内首只人工巢穴孵化的高山兀鹫,验证了环境模拟技术的有效性。
人工巢箱的使用在高山兀鹫的繁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人工巢箱能够为高山兀鹫提供一个温暖、干燥且安全的繁殖环境。这能够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对其繁殖活动的影响,有助于提高高山兀鹫的繁殖成功率。
作为国内唯一掌握高山兀鹫人工繁育技术的机构,西宁植物园累计繁殖13只高山兀鹫,为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这些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为全球高山兀鹫的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守护:高原“清道夫”种群扩容
高山兀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翼展近3米,是青藏高原生态链的“清道夫”,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人工种群的壮大不仅为珍稀或濒危物种存续提供了保障,还可以通过科普展示提升公众保护意识。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透露:“未来计划将部分个体输出至其他动物园开展迁地保护,并探索野外放归试验。”
令人期待的是,在“十三毛球”成功破壳的同时,猛禽谷内还有两窝高山兀鹫正在孵化过程中。这意味着西宁植物园将有望迎来更多的高山兀鹫雏鸟。西宁植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已做好全程监测与人工育雏预案。
据悉,“十三毛球”将在亲鸟的陪伴和园方的精心呵护下逐渐成长,预计六个月后,它的体重将从约160克增长到约8000克,届时它将离巢自立。
未来,西宁植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将继续加强高山兀鹫的人工繁育工作,努力提高繁育成功率,为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和繁衍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园区也将继续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共同推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