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5年3月13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青春力量传承红色记忆

3月11日,记者来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一大早来自森林幼儿园的80余名小朋友在参观,讲解员马海霞正在以互动的方式给小朋友们讲解红色历史故事。

在这里,这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年轻团队,用青春热血与创新思维,让红色历史焕发时代光芒。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宣教团队的8名成员,以“青春之名”扛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用年轻化表达、沉浸式体验和创新性实践,打造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

青春赋能:让红色故事“潮”起来

“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通过讲解,他是可以触摸的温度和厚度。”团队成员马嘉睿手持平板电脑,向记者展示团队开发的“数字红色课堂”。通过VR实景、互动答题、短视频解说等形式,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被转化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潮体验。如创新应用演艺场景《红军精神光照千秋》,采用实拍抠像技术将这段历史情景化再现,让观众能够更直观生动了解被俘西路军将士在修建红光寺期间,一心向党,忠贞不渝,坚持斗争的故事;首次采用多媒体微缩场景陈展《马家滩上的唐奶奶》,讲述原西路军总部警卫连连长唐正明带领马家滩村乡亲们绿化第二故乡的故事;多媒体场景《祁连巍巍》,以大型半景画和立体地面塑形为载体,在演艺场地面塑形中添加高清成像演艺装置,更加细致、生动地再现梨园口血战、马场滩战斗、康龙寺鏖战等激烈战斗场面和石窝山会议、进入青海、走出祁连山的真实场景。

“我们的目标是让红色教育‘破圈’”,团队负责人史薇薇表示,“用青春语态对话青年群体,才能让革命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青年担当:在传承中践行初心

全年无休的讲解服务,对这支年轻团队而言是常态。1999年出生的马嘉睿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他回忆道:“刚参加工作时,我对讲解员这个身份的理解比较肤浅,觉得只要背熟讲解词就行。但在深入学习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我随着讲解工作的需要,自己逐步走入这段历史,逐渐意识到,只有学懂弄通、学深悟透,才能与历史产生共情,进而更生动地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突出‘信仰的力量’,通过宣传西路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讲述被俘人员坚持斗争、对党忠诚的感人故事,展现红色基因的延续性。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一种责任——我们不仅仅是讲解员,更是红色基因的‘青春信使’。”

团队还主动延伸服务半径,开展“七进”(学校、农村、机关、社区、企业、军营、 两新工委)、巡展、临展、各类讲解员培训活动,“年轻工作者既是红色火炬的传递者,更是创造性转化的开拓者,我们需以‘让历史照进现实’的自觉,将纪念馆从静态的陈列空间转变为动态的价值实践场地,使红色精神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史薇薇说道。

红色阵地:青春与信仰的“双向奔赴”

这支由“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既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的践行者。为充分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每年7月开展的“红领巾”讲解员培训活动,也是为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思政课”教学基地作用,大力开展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小讲解员们在培训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胆量还深入了解了西路军的红色故事和革命英雄先辈们不怕牺牲、忠于革命的精神。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信仰的灯塔。”成员马海霞在采访中动情地说道。

其打造的“西路军英雄事迹宣讲队”品牌已成为西宁市爱国主义教育的亮丽名片。

从传统讲解到跨界创新,从馆内阵地到云端传播,西路军纪念馆宣教团队用青春智慧打破时空界限,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群年轻的身影,正以奔跑的姿态诠释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青年一代的信仰答卷。 (记者 张艳艳)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