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233种野生动物与628种野生植物共生共荣,雪豹、藏雪鸡、岩羊、兔狲、赤狐、狍等野生动物频现!
这里,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在密林深处生长,297种道地药材分布山野!
这里,红外相机捕捉到了雪豹的身影超过90次,发现了中国藓类植物新记录种“美丽纽藓”!
这里,有着被誉为“西宁水塔”的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功能强大,为西宁市提供了80%的用水量!
……
这里,森林覆盖率达45.38%,居青海省之首。
“东接威远、西望羌海、南临湟流、北通甘凉”,作为古丝路南道的枢纽,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祁连山南麓,地理位置独特。
大通县始终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底线,努力构筑西宁北部的生态屏障,打造全省经济强县,描绘“一城山水、大境通达”的美丽画卷。将生物多样性优势转化为生态惠民资本,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出自然馈赠的澎湃活力。
这里“藏着”哪些珍稀动植物?
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海拔高达4200米的达坂山南麓,十年间,红外相机在这片辽阔而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捕捉到了雪豹的身影超过90次。2021年1月,保护区管理局在整理影像资料时,意外发现三只雪豹同框嬉戏的珍贵画面——镜头里,它们在积雪覆盖的岩石间追逐打闹,尾尖卷起的雪粒折射出细碎的光斑。这种被称为“雪山之王”的物种,种群数量的恢复性增长,反映了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部李福华主任指着“天地空”一体化巡护系统的大屏向记者介绍:“去年我们在89台红外相机网格化布设的基础上,新增了6处卡口监控和1处水文水质监测站,给保护区装上了24小时的‘智慧之眼’。去年8月,我们还在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中国藓类植物新记录种‘美丽纽藓’,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植物多样性资料库,也为研究高原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样本和线索。”
在青林乡中心学校,五年级的孩子们正在自然生态教室里用显微镜观察水母雪兔子。“这种生长在高原地区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生命珍稀而脆弱,现在我们通过科普宣教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保护区自然教育宣教科的老师介绍道。近年来,保护区以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由保护区选送的“赤狐”“岩羊”等短视频在央视《秘境之眼》栏目中脱颖而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关注。
保护区总面积10.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65.4%,区内水源涵养功能强大,其水资源为西宁市提供了80%的用水量,被誉为“西宁水塔”。十年间,野生植物资源由612种增至628种,野生动物由178种增至233种,包括雪豹、马麝等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有这样一群人在保护它们
每天清晨7点,生态警务室的民警们都会仔细查看装备,准备开始深山密林里的巡护。“车能到达的地方有限,有些地方要骑马巡护,但山峭间只能靠人步巡,所以检查好装备很重要。”民警小苏告诉记者,作为我省首个生态警务室,大通县公安局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警务室不仅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与林业、环保等部门紧密合作积极参与了生态保护的各项工作。同时,他们注重提升当地牧民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引导牧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近年来,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不仅体现在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措施上,更在于“社区共管”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地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紧密结合,加强了与周边社区的互动与合作,提高了当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生态管护员刘建民见证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如今,蓝马鸡都敢在路边觅食,马鹿也时常下山活动。”保护区联合多部门开展的“清风”“绿盾”等专项行动,更是对生态破坏行为的有力打击。通过拆除违规建筑、收缴捕猎工具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生态破坏行为的蔓延。
生态旅游,让“穷沟沟”变身“金窝窝”
2024年4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名单,“西宁市大通县边麻沟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藏乡秀谷幸福村”入选优秀案例。这是我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2015年起,边麻沟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启动实施“边麻沟花海景区”项目,着力打造乡村花海,发展森林生态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助农增收的新路子,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边麻沟”发展模式。
像边麻沟村一样靠“绿水青山”发展起来的村子还有很多。
在大通县柏木沟,“树蛙部落”民宿通过开展暑期营、户外婚礼等活动,吸引来自全国的游客。在鹞子沟流浪荒野营地,来自上海的背包客小周正围着篝火分享他的见闻:“昨晚我在帐篷外听到了狼叫,今天早上又看到了马麝在溪边饮水。”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大通县打造了“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模式,2025年春节期间全县接待游客23.09万人次,“冷资源”相关产业火热,冰雪收入87.31万元,骑马踏雪、围炉煮茶等新业态成为消费热点。
打造生态保护“大通模式”
据统计,大通县域内现有野生动物22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4种,省级保护动物19种。
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植物,大通县建立了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全县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工作,重点打击了破坏野生动物繁衍栖息地、猎捕野生动物、互联网上非法贩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行为,组织开展日常巡护值守,强化护林员职责,对发现管护区域内乱捕滥采野生动植物的情况及时劝阻并上报,从源头上预防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行为发生。同时,对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开展全面调查监测,重点对雪豹、马麝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分布情况、生物多样性情况、生境情况和保护现状等进行调查监测。
今年,大通县将持续在守护生态本底上用力,在强化污染防治攻坚上靶向发力,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上精准蓄力。实施好林木良种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10处,实施3333.33公顷国土绿化任务,积极申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北川河重要支流生态修复工程进度,实施生态修复等项目,提升水生态质量。全面推进森林草原经营与开发利用,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沙棘加工等项目,推动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有机融合。(记者 师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