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片蓝天下,每一个生命都应被温柔以待,每一份梦想都值得全力守护。然而,残疾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生活与逐梦路上常面临重重阻碍。企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为更好带动残疾人稳定就业、生产增收,市残联积极搭桥铺路,着力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加大残疾人就业“四类基地”扶持力度,带动残疾人实现就业。近两年来,我市认定市级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7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6家、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3家、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1家,共补贴资金237.9万元,带动40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星辰”照亮心智障碍者就业之路
“妈妈,妈妈,快准备走了,我们该去上班了。”这是西宁市城东区星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智爱工作坊的翔翔每天早上要对妈妈说的话。翔翔是一名27岁的智力残疾人,从19岁开始,就在星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日间照料、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等技能的学习,从一开始的不愿意社交、没有社会生活、不会整理家务,基本上由妈妈“包揽”,慢慢变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独立往返家庭和机构之间,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翔翔母亲是一位服装厂的下岗工人,为了照顾翔翔,和众多心智障碍者家庭一样,选择做一位全职妈妈,但是长期的康复和四处求医,康复费、医疗费、家庭生活开支成为压垮这个小家庭的稻草,然而没有工作岗位能允许妈妈在兼顾工作的同时还能照顾翔翔,在了解这些情况后,智爱工作坊将翔翔母亲纳为中心的就业指导员。一方面发挥以前工作的经验长处,另一方面作为特殊孩子的母亲,在面对这些心智障碍者的时候能更有耐心、爱心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
“咔嚓、咔嚓”剪刀在布料间翻飞,“咔哒、咔哒”缝纫机的针脚一步步向前,公文包、手提袋,床上四件套等产品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从心智障碍者的手中一件件生产出来。在翔翔妈妈和其他就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像翔翔一样的40余名学员在星辰智爱工作坊一步步成长,在康复的同时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当他们拿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那份工资的时候,学员和家长们的脸上都洋溢起了幸福的微笑!
“随着这些心智障碍者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居家?就业?托养?该如何选择成为机构和家长共同发愁的问题。”星辰智爱工作坊的负责人陈志芳说,“作为一名24岁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我走过心智障碍者家庭所有走过的路。面对即将要走的路,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能够让这些特殊的‘大孩子’在持续进行康复的同时还能在特定的岗位上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这也是我创建星辰智爱工作坊的初衷”。星辰智爱工作坊希望能让更多的心智障碍者在这里实现就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真正实现让他们从家里走出来,让社会了解他们的目标。
“珍露源”帮助残疾人集中就业
青海珍露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的纯净水生产企业,位于西宁市大通县西南部的青林乡,企业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残疾员工占职工总数的36%,在为家乡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扶残助残践行社会责任。
小马是一名肢体残疾人,2021年12月入职,在车间负责产品装箱、封箱的工作。她见证了公司从初创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也是和公司共同成长起来的优秀员工,在2023年度,被授予“优秀员工”称号。小马说:“初入工厂时,我满心忐忑,害怕因残疾受到歧视。但这里没有异样眼光,只有温暖与鼓励。领导和同事帮助我适应岗位,我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更收获了尊重。”
灯检是对饮用水桶进行仔细检查的一道工序,这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很强的专注力,听力残疾人他们虽然听力不佳但却拥有高于常人的专注力。在灯检操作的岗位上,5名听力言语残疾人通过培训,从设备调试,灯检流程,到故障排除都能熟练完成操作。而在贴标区域,手部灵活但力量不足的残疾员工就可以发挥作用了,看他们认真仔细,将标签端端正正贴在规定位置。在青海珍露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这样的残疾人员工有20名,分别被安排在产品包装环节,产品装箱、封箱、灯检区域、清洁区、贴标区域等适合残疾人各自特点的岗位上,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己在社会发光发热的位置。(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