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领域要点问题进行系统部署,力求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一系列硬核举措将实施。根据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记者邀请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进行详细解读。
1.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措施有哪些?
答:加快培养现代青年农牧场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职业经理人。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持续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入实施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强化农牧民实用技能培训。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乡村巾帼追梦人计划和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扎实推进“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健全评聘激励机制。
2.如何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
答:坚持把农牧业农牧区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放,继续做好“530”小额信贷工作。严格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质押融资贷款。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鼓励政府性农牧业担保机构开发担保产品,助力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动建立多层次农牧业保险体系。严厉打击农牧区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涉农资金项目全过程监管,严厉查处挤占挪用、骗取套取惠农资金等违法行为。
3.如何统筹推进农牧区改革?
答: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科学划定与管理集体公益林,积极探索和完善国有林场联农带农机制与森林经营管理机制,赋予权利人更加充分的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深化农垦改革,健全资产监管和公司治理等体制机制。完善国有农用地权利体系,促进规范管理利用。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用水权改革,加强取用水许可管理,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推广运用节水灌溉技术。
4.如何健全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答:统筹优化城乡发展布局,推动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与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完善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做好稳定就业农牧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工作。保障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全面取消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户籍限制。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牧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未完待续)
(记者 李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