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8 2025年4月10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大通农业如何“玩”出新花样
——“走进大通县看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左爽 摄

淡绿的柳枝摇曳,春意洒满古城西宁的每个角落。在大通县,一场农业革命正在静悄悄地上演——温室大棚里,一盆盆蓝莓苗整齐排列,基质栽培的蓝莓涨“紫”了小脸努力长大;智能温控的菌棚中,人工驯化的野生羊肚菌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阳光透过的养殖池中,两个月大的“淡水虾王”罗氏沼虾成群游弋……这里没有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科技赋能、生态循环与产业联动的现代农业图景。

无土栽培“致富果”挂满枝头

近日,走进大通县晟锦农业基地的温室大棚,一股淡淡的果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株株蓝莓盆栽整齐排开,枝繁叶茂,长势喜人。与传统种植方式不同,这里的蓝莓全部采用无土基质栽培,将蓝莓苗栽在基质盆中,用科技让“智慧田”里源源不断结出“致富果”。

“这次成熟的果子挺多的,口感也不错。”在大棚里,记者看到青海晟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吴鸿辉和来自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蒋博士正在讨论着蓝莓的长势。

“去年10月,我们把项目引过来,利用基质栽培摆脱了土壤因素的限制,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栽培。今年挂了一些果,明年产量会更高。”蒋博士介绍道。

技术支持让蓝莓在高原落户,也让吴鸿辉看到了新的希望。“2024年我们引进的新品种蓝莓,试验种植了4亩地。从目前的长势来看,蓝莓比较适应这里的气候,长势良好。”

温室大棚里,一股温暖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工作人员正忙碌地穿梭在蓝莓盆栽之间,细心照顾着每一株蓝莓苗。他们,有的手持喷壶,为蓝莓苗浇洒着细腻的水雾,保持土壤湿润;有的则拿着剪刀,修剪着过密的枝叶,让蓝莓苗能够更好地通风透光;还有的在检查蓝莓苗的生长情况,记录着每一株蓝莓的生长数据,为后续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你看,这些蓝莓好多已经成熟了,今年的收成一定会很不错。”工作人员温得兰指着满树的蓝莓果实高兴地说,她的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和喜悦。

大通县利用光照足、低温时间长的气候特点,引进的蓝莓品种晚熟。大通蓝莓能够在6月到8月全国蓝莓无上市期时弥补市场空白,将成为新的产量补位。

“菌中黄金”破土生金

菌盖如圆锥或椭圆,蜂窝状褶皱布满表面,羊肚一样的纹路,边缘微卷显柔韧。菌柄中空修长,脆嫩如笋……独特的形态,丰富的营养,鲜美的味道,让羊肚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大通县的冷凉气候为羊肚菌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但是,野生羊肚菌人工驯化一直是一大难题。2022年起,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实验林场启动野生羊肚菌驯化项目,通过菌丝分离、提纯等技术攻关,于2023年成功培育出耐低温的本土化菌种,并在40座温室大棚试种成功。这一突破为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2024年,大通县在塔尔镇、景阳镇引进种植羊肚菌示范种植面积120亩,依托“科研团队+农技部门+企业”协作模式,精准控制温湿度、土壤条件,产量达18吨,产值288万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我们的羊肚菌供不应求!”大通县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广生介绍,大通羊肚菌客户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部分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后进入高端商超。羊肚菌采摘季,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鲜品订单,不仅如此,精深加工后的羊肚菌销售也有很大的市场。大通县同步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形成菌种培育、营养袋研制、种植管理、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并借助电商直播、农博会等拓宽渠道。目前,当地羊肚菌已成为省内外消费者餐桌上的“养生新宠”。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基地每年固定吸纳14名村民务工,人均年收入达43200元。塔尔镇塔尔湾村村民许子星一边整理菌筐一边说:“在这里干活,每月能挣3600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2025年,大通县将进一步加快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提高食用菌菌种制种能力和食用菌生产水平,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巩固食用菌生产基地面积,确保本地市场稳产保供,丰富群众“菜篮子”。“我们要让这朵‘致富菌’走出青海,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大通县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广生信心满满地说。

罗氏沼虾的“高原逆袭”

在塔尔镇青海胜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阳光温室大棚内,另一场变革突破正在发生。阳光透过温室顶棚洒在养殖池上,池水波光粼粼,罗氏沼虾挥动螯足,在人工生态循环系统中茁壮成长。项目负责人姜玉虎趴在池边,记录虾群的活动数据:“水温要稳定在24.8℃以上,这是我们攻克高原气候的关键。”这些原本生活在湖北、广东、江苏等地的“淡水虾王”,如今能够在高原上安家落户,离不开农业技术变革。

“刚开始养虾的时候技术还不过关,损失了30多万元,几十万尾虾苗。”说起试养初期的艰辛,姜玉虎不禁叹气。虽然罗氏沼虾好养,前景好,但是想要让“淡水虾王”在高原安家,也费了不少劲。这些虾苗来自江苏、广东,通过智能化温控系统与生态水循环技术,克服了高原低温难题。终于,2024年9月,素有“淡水虾王”之称的罗氏沼虾首次在这里被培育养殖成功。大通县成功试养20万尾罗氏沼虾,成活率超80%,创下全省首次规模化养殖热带虾的纪录。

记者在现场看到,还未长成的罗氏沼虾宝宝在池子里悠闲地游来游去,工作人员正在通过网络平台向直播间的粉丝们介绍自家的罗氏沼虾。“我们的虾还有几个月就能上市了,产自高原的罗氏沼虾不同于在外地生长的虾,口感更好,肉质更紧致,有需要的粉丝到时候可以试试……”

从基质蓝莓到智能温控羊肚菌再到循环水养虾,大通县正在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科技赋能农业将让每一寸土地迸发创新活力,让每一位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记者 师晓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