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致电本报热线反映,市场上有些商户的生鲜等农产品使用偏暖光或者浅粉色光源的灯具,还有街头上一些红色雨棚等,给一些农产品如同加上了一层“美颜滤镜”,看起来鲜肉色泽鲜美、水果新鲜可口,市民询问该情况是否违反相关管理办法?
市民心声:
过去,生肉、蔬菜、海鲜等农产品经过有色“生鲜灯”的照射,如同打开美颜滤镜,遮掩了缺陷和瑕疵,损害了消费者的相关权益。2023年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生鲜灯”发出“禁用令”,让市场上农产品的品质回归本色,让市民的“菜篮子”更安心。
对于市场内的相关情况,市民表示,“我们消费者想要的其实很简单,能看清食材真实的样子,前阵子市场上的‘生鲜灯’基本上销声匿迹,大家买菜确实踏实多了。可如今某些摊位上,若隐若现的暖色顶光、红色雨棚、红色遮阳伞等,也会改变肉类与水果的色泽,让人心里打起了鼓。希望生鲜市场能真正回归本色,毕竟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消费者需要看得见的真诚。”
记者调查:
4月8日,记者来到城北区小桥市场,市场内的摊位基本使用正常的白炽灯,光线自然,生鲜品质一目了然,但是不乏有一两家商户使用的灯具泛着较浅的粉光,超出了生鲜在自然灯光照射下的红润度,与其他店家的灯具的光线还是有差别。
随后记者探访了莫家街农贸市场、沿街的一些生鲜超市和牛羊肉批发零售店等,发现市场上的商户基本上使用正常光线的灯具,但个别商家使用的灯具中,比如卤肉店会利用较为暖光的灯具照射,与正常白炽灯颜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柜台里的食物加上了一层“滤镜”,看上去显得更加诱人。
菜市场内打灯销售自家的生鲜等农副产品是普遍现象,但由于一些商家投机取巧,利用灯光“增色”,使许多人对“生鲜灯”原有的概念和设计初衷产生了误解。其实市场内打灯本意是在室内光线不够充足时,通过灯光的照射可以还原农产品本身色彩,从而促进消费,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但是,一些商家被利益驱使,用灯光“美颜”,让农产品打光的目的发生了改变。
记者发现,在一些线上购物平台,一些“新国标白光LED生鲜灯(隐形红)”“暖光熟食专用”等灯具的销量非常高,所谓的正白光隐形红是指看上去是白光,实际上能照射出红色光,在一定程度上依旧能调整鲜肉的色泽。
当下,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消费场景成为重要的购物体验,无论衣、食、住、行等,都要求高审美标准,“灯光”也是用户体验中重要的一环,既能展现商品的品质,使其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也能给消费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消费体验。但是,灯光照亮并非“照靓”,利用不合规的照明设施误导消费者,终究违背诚信经营。
部门应答: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诚信经营是商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使用有色“生鲜灯”对商户来说不是长久之策,应该摒弃过度“美颜”的灯具,用产品的品质来说话。
城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自新管理办法出台后,相关部门就加大了对“生鲜灯”的查处力度,开展“生鲜灯”专项整治工作以及“生鲜灯”整治回头看专项行动等,以农贸批发市场、大小型商超、生鲜肉店、蔬菜水果店等销售主体为重点场所,对违规商家责令整改,将违规灯具进行拆除更换。同时,提醒消费者若发现市场上的灯具涉嫌违法违规行为,请拨打12315举报电话进行举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实习记者 文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