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区立足河湟谷地教育发展需求,与清华大学建立校地长效合作机制,依托清华大学丰富、优质的人才资源,选派研究生支教团赴湟中开展“定点帮扶+接力服务”智力援教工程,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融入县域课堂教学,打造“高校输出—地方承接—持续优化”的智力帮扶体系。自2006年起,湟中区累计接收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批次186名研究生开展帮扶支教,补齐教育教学短板注入优质教育力量,助力湟中莘莘学子筑梦成长。
支教团队经清华大学严格选拔,成员由涵盖理工、人文等学科背景,专业及基础学科成绩优秀学员的组成,来湟中后承担初、高中部课程教学及课后服务工作,不断通过优质教育人才帮扶的方式补齐基础教育短板,提升教学质量。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
“2022年,当我在‘助梦书信’项目名单里写下‘马雯霞’这个名字时,不会想到那些关于三角函数和食堂饭菜的碎碎念,竟会成为改变两个人命运的蝴蝶翅膀。”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芳倩在湟中一中“开学第一课”上,以“助梦书信”项目为切入点,向一中学子讲述教育传承的力量。“两年的书信陪伴,让我决定来湟中支教,而马雯霞同学在202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当马雯霞在电话里说‘芳倩姐,我想成为下一个你’时,我终于读懂当年导师说的‘教育是薪火相传的执念’。现在马雯霞同学主动申请参与‘助梦书信’项目,传递梦想之光”。
湟中一中和清华大学以教育帮扶为契机,建立“受助者—助人者—传承者”模式,促成清华学子与湟中学生结成1100余对笔友,通信总量5000余封,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陪伴,部分学生甚至将“助梦书信”志愿者视为助推梦想的“投资人”,在互通信件中写下“愿追随你的足迹,让理想与信念在行动中延续”。
20年来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成员许家宁在接手湟中一中高二年级政治教学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这也导致许家宁在任教时所教科目的平均分一直没有提升,在采取“学长方法论”授课模式收效甚微后,许家宁召集同学们开展了一场师生交流会,会上学生指出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课堂互动形式单一、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结合不足、教学节奏与本地学情匹配度低等三大痛点。针对这些反馈,许家宁改变授课方式,通过结合时事热点、播放相关视频、列举身边事例等丰富的教学方式,带动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期末,许家宁在备课本里发现一张纸条“老师辛勤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这一次我们一定会取得进步。”如今,高二年级课堂互动率从37%跃升至50%。
支教期间“相互成长”的事件不仅这些,当支教团用“案例闯关制”将政治理论拍成班级微纪录片时,学生们连夜用酸奶包装盒封装错题,制作出“政治理论学习盲盒”,这场理论与实践交织的双向奔赴,驱动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
“助梦研学”延续求知行远的动力
“他们像被困在玻璃罐里的萤火虫,明明有光,却照不亮自己的远方。”清华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初到湟中一中时,发现这里的学生们虽成绩不错,却不敢追求更高的目标,早早地为人生设限。为打破认知壁垒,第22届支教团启动第一批“助梦研学”项目,多方筹措资金,最终带着30余名从未出过青海的学生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如今,第26届支教团成员带着2022年“青海—北京”研学专列的时刻表,在支教岗位上践行教育初心。这张泛黄的列车单见证着京青两地教育协作的印记,他们正以此为纽带,为高原学子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
“助梦研学”工程启动以来,已累计输送百余名湟中学子赴京开展成长之旅,从参观重点大学到了解知名企业,游学活动为学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首都、探索大学的窗户。据了解,2024年该工程已助推90余名学生考入知名院校,其中4名学生考入清华,1名学生考入北大,录取通知书印证了“求知行远”的转化效能。
十余年砥砺,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亲历湟中撤县设区与脱贫攻坚双重跨越,持续为湟中一中注入智力动能,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人发展交流指导,助力该校一本率从18年前的11%跃升至79%,更为湟中团委、辩论队、学生会、广播站等提供了帮助,催生出两个新的科技类社团。
(记者 王琼 通讯员 田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