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赴田野,奋进正当时。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基层一线成为了培育人才、推动发展的关键阵地。为激励锻造全面过硬且充满活力的选调生队伍,自2019年起,我市将基层一线作为实践历练的主阵地,安排182名选调生到村任职,让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基层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丰富经历、完善阅历。同时,通过常态化推行“双帮”“党员入格 一网兜底”服务机制,组织492名选调生下基层办实事、解民忧,实现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观念意识的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已有174名选调生得到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占比达35%,极大地激发了选调生投身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基层这片沃土上,选调生们怀揣着理想,用青春与汗水谱写着动人的华章。
马芬莉:寺尔寨村的逐梦耕耘者
当学士帽上的流苏轻摆,马芬莉的青春航线毅然转向了西部基层。告别城市的喧嚣,连绵群山成为她新的方向标。作为选调生,她响应时代召唤,投身乡村振兴的战场。初到湟中区西堡镇寺尔寨村,面对乡亲们真诚的目光与真切的发问,她深知,要从“外来客”变为“自家人”,需付出真心与努力。
寺尔寨村常住176户699人,工作千头万绪。马芬莉与村干部一同走访全村170余户,了解家庭情况,在心中种下扎根的初心。河道损毁、劳动力外流、老人儿童留守等问题,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与村干部立足本村实际,整合资源,探索发展之路。整合项目资金227.6万元,建设火锅食材分装厂,实现村集体经济由“输血”变“造血”,每年收益约8万元。同时,还带动周边村增收2.8万元,吸引15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积极推动外墙保温、污水管网、河道治理等项目,提升村民生产生活质量。在寺尔寨村的土地上,马芬莉的青春理想正逐步绽放光彩。
袁汉卿:上庙村的守护奋进者
2024年8月,袁汉卿来到大通县桥头镇上庙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开启驻村工作。从华北平原奔赴青海高原,面对老年人口多、语言沟通障碍、档案资料繁杂等难题,他没有退缩。在统计村民信息受阻后,他通过不断实践与交流,逐渐熟悉村庄情况,从难以与群众沟通,成长为能亲切和群众“喧一挂”的基层工作者。
2024年9月4日,大通县遭遇极端强降雨,上庙村成为山洪重灾区。袁汉卿彻夜执行“叫醒”“叫应”紧急响应,深刻体会到“人民至上”的分量。汛前严格落实群众转移,实现全村340户常住人口零伤亡。洪流退去,乡亲们含泪紧握的双手,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此后,袁汉卿全程跟进87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历时四个月完成全量签约,安置区建设已开工。他还立足精神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多项乡风浸润文化活动,如“喜迎国庆・盛世华诞”主题庆祝活动等。同时,紧扣产业振兴核心任务,成功争取小麦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1000亩、油菜扩种重点示范区700亩,推广关键技术,为粮食稳产增收夯实基础。
马芬莉和袁汉卿,只是众多扎根西部基层选调生的缩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行动诠释着选调生的使命与担当。他们把真心融入村里,将实干扛在肩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们说,将继续扎根基层,以“自找苦吃”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西部热土上绽放更加绚丽的青春之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书写无愧时代的答卷,激励更多的选调生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记者 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