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5年4月20日
国内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关链接 机器人都“跑马”了,啥时跑进家庭?

4月19日,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京开跑!这声发令枪响,开创历史。但在面向C端的个人和家庭领域,机器人“落地率”相对滞后。

相关专家认为,一方面仍有特定技术难题没有攻克,另一方面相关政策扶持不足,导致业界对家用机器人的研发意愿有待提升。

家庭场景成为核心增长点

全球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日常护理、情感陪伴等需求急速增长,护老型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缺口。此外,育儿领域,家长们越来越需要科技手段助力,这为智能机器人在儿童教育、陪伴、监督等领域提供了应用机会。

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家用机器人尚停留于各大厂商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里与宣传片中,最多在各大展会短暂亮相,留给观众“惊鸿一瞥”。

由OpenAI主投的挪威机器人初创公司1XTechnologies推出的家用双足人形机器人NEO Beta的演示视频,从外观到功能俨然与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管家无异,可完成做咖啡、叠衣服、递送物品等日常工作。斯坦福大学推出的家务机器人原型Mobile ALOHA,甚至还能完成做滑蛋虾仁、拉拉链、帮助人剃须等“高阶任务”。

家用机器人为何至今没有踏入家门?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其原因,那便是“家庭场景复杂多变,人类需求千差万别”,这对机器人的泛化能力要求极高。

“相比工业场景,家庭场景中的机器人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既需处理不同的任务,还得确保价格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内。”优理奇机器人科技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丰瑜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目前来看,机器人的一般落地顺序是工业—商业—家庭。工业机器人正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商超、餐厅也逐渐开始应用引导类、点菜类等服务机器人。由于技术难度大以及安全性要求更高,家用机器人的“落地率”相对滞后,但发展空间巨大。

3至5年实现部分“进家”

对家用机器人来说,家务劳动分为不同难度等级。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许华哲说,家用机器人进家或从最简单的单一场景任务开始,最容易实现的就是“抓取和放置”。比如,可能会出现一个升级版扫地机器人,除扫地外还能完成收拾桌面、扔垃圾等简单任务,随后过渡到更复杂的叠衣服、整理床铺等针对软体的高精度操作。

专家认为,在外观设计方面,家用机器人不一定会采用当下研发阶段的主流选择,即对于运动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双足行走和灵巧手。

“家用机器人不需要完全模仿人类的形态,而应更注重功能与家居环境的融合。”杨丰瑜说,他们的Wanda机器人就采用轮式底盘设计,续航能力远高于双足,便捷性及成本优势显著。它的手由灵活的三趾抓夹组成,内嵌触觉传感器,帮助其抓取物体时以“恰到好处”的力度,完成捏鸡蛋、抓豆腐、洗衣服等任务。

专家表示,机器人在家庭场景的落地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陪伴功能的应用落地,比如推出一台陪伴人看足球比赛的人形机器人;第二步才是服务功能的落地,现在机器人已经具备理解和分解复杂任务并最终规划执行的能力,一旦运动能力有所突破,就会进入这个阶段。

出于对家庭应用的安全性考虑,也有一些厂商选择先在一些“中间场所”试水。乐聚机器人旗下的“夸父”机器人正在养老机构接受送水、送饭、送药等任务训练,涉及肢体接触的工作将在有关人员监督下逐步展开。

专家预计,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尤其是机器人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系统以及末端泛化操作水平的进步,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拓展,预计5到10年内,家用机器人将会在大众层面普及。要为机器人进家铺平道路,专家呼吁,要进行诸多前瞻性思考与准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