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5年5月9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自然教育的蓬勃发展

自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自然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构建起了一个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让更多人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2023年,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桥滩村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正式开馆。这座科普馆外观犹如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气势恢宏,馆内设置“巍巍祁连、中国湿岛、多彩生命、历史使命、科普影院、文创教学”六个展区,运用生态场景布置、标本陈列、多媒体演播等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等内容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自开馆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次近10万,提供人工讲解2000余场次,开展主题活动1000余场次,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青海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互动展项探索自然的奥秘,游客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祁连山的壮美,专家学者也能获取丰富的科研资料。游客李女士参观后兴奋地说:“这里的展览太震撼了,尤其是多媒体演播,让我仿佛走进了祁连山的生态世界,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走进西宁市七一路小学,校园内处处洋溢着浓厚的生态教育氛围。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主题展示区,山水、林田、湖草等元素生动展现,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特色融入校园角落。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各班级中队均以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命名:矫健的“雪豹中队”、灵动的“兔狲中队”、憨态可掬的“荒漠猫中队”……这些独特的班级名称不仅是标识,更成为生态教育的鲜活载体。

如今在青海,像七一路小学这样的生态学校已发展至17所,覆盖西宁市、海北州、海西州等地的大中小学校。这些学校通过特色鲜明的生态教育实践,让绿色发展理念在莘莘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守护祁连山生态的新生力量。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在西宁市、海北州、海西州等地先后设立17所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探索出“课程研发—教材读本编制—师资培育—学校应用”的产学研教深度融合的全闭环链条,编写并开发规范化的自然教育教材5本、自然教育课程9套,吸纳教师、管护员、志愿者组建自然教育师资队伍,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和课程设计考察等活动。

同时,联动省内外教育、林草等部门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覆盖大中小学全学龄段,设立自然教育顾问和战略合作单位,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联动、社会参与的自然教育模式。大力推进自然教育“走出省门”,与北京市教委合作挂牌3所省外生态学校,与江苏省苏州市合作挂牌2所生态学校,开启跨省区自然教育合作新模式。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自然教育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理念的传递。通过一系列举措,这里的自然教育逐渐深入人心,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未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将继续深耕自然教育领域,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记者 师晓琼)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