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手里的针和线绣我们的民俗文化,绣我们老百姓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63岁的青海刺绣传承人李生兰指着一双缝有红石榴的鞋垫说。
在城东区东关大街街道慈幼社区“红石榴”展厅里,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物品、一个个故事,形象地展示了辖区各族群众在“石榴籽家园”建设中的点点滴滴。
近年来,慈幼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针对辖区多民族聚集、老年人口较多的特点,通过“治理和融融、服务暖融融、生活乐融融、邻里笑融融和创业兴融融”民族共融“五部曲”,将社区打造成为深受各族居民群众喜爱的团结之家、温暖之家、奋斗之家。
“以前没想过花卷还可以这样卖,能成为增收的‘香饽饽’,心里特别开心。”东关阿娘玫瑰花卷带头人张有菊不禁赞叹道。
作为城东区第一批市级“石榴籽家园”,慈幼社区整合辖区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新窗口,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女能人、致富能手,打造“东关阿娘”美食品牌,依托成立“城东区味益卓食品店”,建立4个工坊,实行坊主、坊员“4+N”运行机制,号召辖区各民族困难家庭妇女制作“东关阿娘玫瑰花卷”,为困难家庭增加收入。同时,组织“东关阿娘”团队前往南京参加美食展、省市地方特色食品展示活动,依据地域文化特色推陈出新,陆续开发山珍汤、馒头、馓子、花花等产品,让辖区各族妇女用好手艺赢得生活自信,拓宽困难群众就业、创业的新路子,提升辖区居民群众生活水平。
今年86岁的李富宪是慈幼社区的“热心人”,每天活跃在辖区的大街小巷,服务居民、调解矛盾、维护治安,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热心李师傅!58岁的“和事佬”马忠财,院里各民族邻居们有个烦心事揪心事,只要力所能及,他都会帮忙。
几年前,慈幼社区推行落实“红管家”联防责任制,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楼栋为单位,就近集中选定100户群众为一个网格单元,推选来自各民族的26名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群众的党员和优秀志愿者担任“红管家”,将辖区各族群众串起来,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社区还开通了“琪琪听您说”“帮帮团调解室”“妇女议事会”等协商议事、矛盾调解平台,不断提升社区为辖区各族群众的服务能力,推动形成“社区一声哨、居民全响应”的治理格局,同心齐力破解疑难问题,让辖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共进。
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怎样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的需求,高效地提供服务是社区工作的关键。“我们立足实际,坚持以服务各族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各族群众的多元需求,组建了‘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开展义务劳动、环境清洁、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营造互为邻里、相交相融的良好氛围。”慈幼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凤莲说,“我们还为辖区各族群众提供政策解读、创业就业、民生保障、困难帮扶、文体娱乐等便民服务,有效提升社区各族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不断促进辖区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
慈幼社区始终坚持把服务好辖区各族群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根本目标,结合“党员入格 一网兜底”服务机制,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双进双联四服务”活动,今年以来,解决民生实事23件。推行“遇‘四’说事”议事协商机制,推动社区“立体网格 微网实格”治理走深做实,与群众协商、讨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以“邻里文化”为纽带,以“党建同心圆,服务零距离”为主题,举办了“健康义诊、和谐邻里”“爱心义剪传真情 关爱老人暖人心”“筑巢暖‘新’‘新’心向融”等各种志愿活动30余场,构建了立体网格服务圈。
(记者 徐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