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8 2025年5月14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
生态管护员的蜕变与成长

清晨6时,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雪山牧场还未完全苏醒,薄雾笼罩着这片广袤的土地。管护员尚依已经穿戴整齐,手持智能巡护终端,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从曾经的放牧为生,到如今成为守护祁连山生态的关键力量,尚依的转变,正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众多生态管护员成长的一个缩影。

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这成为了生态管护员们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此之前,许多管护员像尚依一样,只是当地的普通牧民,对生态保护的认知仅停留在朴素的生活经验中,日常工作也只是凭借个人的环保意识顺带留意山林状况。但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政府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管护员的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以前的雪山牧场管护站是两间破旧的土坯房,如今,管护站是一栋设施齐全的二层小楼,配备了巡护车、风力发电机、卫星电话以及望远镜等现代化装备。巡护车的配备,让管护员们告别了过去依靠双脚长途跋涉的艰辛,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卫星电话则保障了他们在偏远地区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大大提升了工作的安全性。

同时,系统且全面的培训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助力管护员从“门外汉”成长为专业的生态守护者。培训内容涵盖了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与记录、林业病虫害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等多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曾经的管护员对先进设备一窍不通,经过多次培训后,如今大家已成为操作终端平台设备的能手,能够熟练运用设备进行数据监测和信息记录,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工作内容上,生态管护员的职责日益丰富和细化。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巡山护林,每月22天、每次十几公里的巡山工作中,需要时刻留意树木的生长状况、野生动物的活动踪迹。一旦发现树木有病虫害迹象,或是野生动物出现异常情况,都要及时上报并协助处理。像油葫芦管护站的管护员们,不仅承担着日常巡护工作,还负责定期更换辖区内57部红外相机的内存卡和电池,通过这些相机收集野生动物的活动信息,为科研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此外,生态管护员还成为了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播者。他们深入周边社区,向群众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来。在他们的努力下,当地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过去因放牧产生的草场纠纷大幅减少,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如今,行走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能够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多,曾经因过度放牧和环境破坏而退化的草地也逐渐恢复生机。而这一切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像尚依这样众多生态管护员的默默付出和坚守。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责任,在守护绿水青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记者 师晓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