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5年5月21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新而行 加速迈进
——“西宁市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专业训练营”综述

跨越1700余公里的山海之约,天津大学与西宁市因“盐湖产业”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双向奔赴。5月10日至19日,由天津大学、西宁市委组织部、西宁市科技局、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的“西宁市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专业训练营”圆满落幕。这场为期九天九夜的学习之旅,犹如一条坚实的纽带,将渤海之滨的创新智慧与西宁发展盐湖产业的宏伟梦想紧密相连,通过多元学习形式,为西宁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注入强劲动能。

名师开讲:一场场思维风暴点亮创新灯塔

当盐湖产业前沿议题遇上学界大咖,知识的火花在天津大学的课堂上璀璨绽放。柳洲、罗韬、龚俊波、王晓静、李磊、沈江等来自天津大学的资深教授,携手青海大学“长江学者”林彦军、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年洪恩等行业专家,化身“产业领航员”,围绕“科技—人才—教育”三元体系的协同路径、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分析及对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的启示等核心命题,展开一场场思维风暴。

课堂上,教授们通过鲜活案例深入剖析技术难点,以前瞻视角解读产业发展趋势。学员们时而凝神思索,时而热烈讨论。专家们详细介绍了钾、镁、锂、硼等盐湖矿物资源提取加工全产业链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创新思维与产业融合发展专题讲座中,专家提出的创新模式引发了全员的头脑风暴,互动问答环节更是将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为盐湖产业创新指明了方向。

“这次培训真是一场及时雨!”西宁市科技局副局长吴彦博感慨道,“天津大学教授们分享的科技合作新模式,让我们对整合创新资源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后续,我们将加快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青海盐湖产业落地转化。”

行走研学:津门探路解锁发展密钥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此次培训打破传统模式,深化“培训+教育”创新机制,采用“课题管理”制度,通过专家授课、现场调研、专题研讨等多元化方式开展教学。学员们走出青海、走出教室,踏上“行走的课堂”,在实践中学习。

培训期间,学员们走进天开高教科创园,亲身感受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脉搏,园区的科技创新成果令人眼前一亮。你知道国际上空间最大、埋深最深的深地实验室长什么样?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有一个能够制造地震的实验室,这就是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在这里,学员们看到了自重800多吨、载重可达1350吨的实验台模拟地震场景。通过现场讲解,学员们深刻体会到,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技平台,其精密的传感器网络、智能监测系统及动态模拟技术,能为盐湖研究提供全新的技术思路。

“实地研学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式和专业界限,开拓了创新思维。”学员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次跨领域的学术拓展,更是激发科技创新的重要契机。”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局副局长王爱迪也感慨道:“这次研学收获颇丰,为盐湖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启示。”

课题攻坚:集智聚力锚定前行坐标

众人拾柴火焰高。带着课堂所学、实地所悟,“推进西宁市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和“充分利用全国优势创新资源助推西宁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的路径研究”两大课题组迅速组建。

夜幕降临,课题组的成员们化身“产业侦察兵”,系统梳理全国盐湖领域创新资源版图,抽丝剥茧剖析西宁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瓶颈。研讨室里,思维的碰撞日夜不息;数据图表间,解决方案逐渐清晰。最终形成的研究报告,既是一份凝聚集体智慧的“解题答卷”,更是西宁锚定世界级盐湖产业目标、精准对接全国创新资源的行动指南,为产业发展标定清晰坐标。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张永明从科研角度分享感悟:“此次培训建立了双向人才交流渠道,与各领域专家的交流碰撞,让我对盐湖资源绿色开发技术有了新的思考。学员们也通过学习,深化了对盐湖矿产资源分布储量、生产工艺、资源开采关键技术、产业发展瓶颈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这场跨越千里的学习之旅,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创新的起点。从理论课堂到实践现场,从头脑风暴到课题攻坚,西宁正以开放之姿拥抱创新浪潮,向着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的宏伟目标全速进发。

(记者 王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