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了,阳光越发明媚,紫外线也在悄悄伤害着裸露在外的每一寸肌肤。很多爱美人士在这个季节很注意防晒,但皮肤还会明显变黑。
六个常见防晒误区
很多人因为防晒陷入误区,导致防晒效果大打折扣。下面就来看看这些常见的坑,你踩到了吗?
误区一:只在夏季或晴天防晒
很多人觉得只有在夏季或晴天才有紫外线,阴天或冬天就不用防晒了。但其实紫外线是全年无休,阴天仍有高达80%的紫外线能穿透云层,冬季雪地反射的紫外线甚至强于夏季。
误区二:室内、车内不需要防晒
UVA是导致皮肤老化的元凶,它的穿透力很强,甚至能穿透玻璃。在室内、车内靠近窗户的位置,紫外线也能透过玻璃照射进来,所以长时间待在窗边,同样有被晒黑、晒伤的风险。
误区三:防晒霜涂抹一次就够
很多人出门前涂一次防晒霜,就觉得全天无忧了。其实,防晒霜会随着出汗、摩擦、紫外线分解而逐渐失效,尤其是化学防晒,2小时左右防护力就会下降。
误区四:防晒系数越高越好
不少人认为,防晒系数越高防晒效果就越好,于是盲目追求高倍数的防晒霜。实际上,防晒系数越高,意味着添加的防晒剂含量越高或者成分越复杂,这会加重皮肤的负担,还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误区五:穿了防晒衣就不用涂防晒霜
防晒衣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防晒作用,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防晒霜。防晒衣虽然能遮挡直射的阳光,但对于地面反射和四周散射的紫外线效果有限,而且随着穿着和洗涤次数的增加,防晒衣的防晒能力也会逐渐减弱。
另外,防晒衣无法覆盖到所有暴露部位,比如脸部、颈部、手部等。所以,穿了防晒衣也别忘了涂抹防晒霜,双重防护效果更佳。
误区六:防晒霜会阻挡维生素D合成
有人担心防晒会影响维生素D生成,其实,每天10-15分钟日晒(手臂或腿部)就足够合成维生素D。长期不防晒的伤害远大于维生素D不足。
正确防晒策略
1.如何正确选择防晒产品
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防晒产品,记住两个关键指标:SPF(防晒保护系数)和PA(防晒等级)。SPF针对UVB(户外紫外线)防护,日常通勤建议SPF30+,户外活动需SPF50+;PA针对UVA防护,“+”号越多防护越强。
物理防晒剂如氧化锌、二氧化钛通过反射紫外线起作用,适合敏感肌;化学防晒剂则通过吸收转化紫外线,质地更轻薄。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应选择专用防晒产品。
2.如何正确使用防晒产品
多数人仅使用标准量的四分之一,导致防护效果不到位。面部需约1元硬币大小的量,全身涂抹约30ml。出门前15-30分钟涂抹,每2小时补涂一次,游泳出汗后立即补涂。注意常常被忽视的耳后、颈后等部位。防晒喷雾使用时要近距离持续喷6-16秒,确保形成保护膜。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