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个老旧小区的破茧成蝶,到一批批精品小区脱颖而出,通过实施综合性改造内容,全市数以千计的老旧小区实现了地下管网更新、院落品质提升、道路规划整齐、物业管家服务……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项目体现了民生关怀,打造了新的城市名片。
夏日时节,全市97个小区、16758套2025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施工现场建设正酣,城市更新建设项目提质增效。走进一个个改造后、改造中的小区,处处涌动着厚植民生福祉的生动景象。
改造什么?居民来参与
走进城东区共和路48号院,干净整洁的院落、规划统一的车位、层次多样的绿化公园、环绕小广场的步道……一座公园般的小区令记者十分惊喜。2024年,该小区用了183天完成了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项目,从路面提升,到地下管网改造,从人车分流,到设施设备增加,小区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过去,咱们小区作为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道路破损、设施缺失、绿化杂乱等现象十分普遍。去年小区改造完后,彻底改变了小区旧貌。你瞧,公园建在小区里了,环境好、安全性高,生活品质有了大幅提升。”采访时,小区5号楼居民邓先生告诉记者。
为了让小区的改造真正“改”到群众心坎上,该小区在实施改造项目中,充分发挥了居民“主角”作用。“开展小区改造中,前期我们组织召开居民代表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改造计划和内容;中期我们组建了以居民为代表的监督小组,验收改造项目;后期我们再次回访,通过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居民对项目的满意度。”该小区物业企业经理姬洋洋说,通过落实这一系列工作,让小区的改造内容既符合小区特点,又处处彰显了为居民生活提质的初心。
20多年的心头事彻底解决
位于城北区宁张路的统征隆情苑小区,是今年城北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一个精品小区。记者来到该小区,小区整体面貌的变化很难想象这里过去“老破小”的印象。
“我在这个小区住了20多年了,过去小区除了杂乱无章、破旧不堪外,由于地势原因,每到大雨天,处于低洼地势的小区里都会倒灌污水,那场面真的令人头疼……”小区居民陈大爷告诉记者,“每到这时候,社区、物业都会帮忙处理,但是由于资金缺乏等问题,小区的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现在可好了,咱们小区趁着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实施,做了管网改造,这件头疼了大家伙儿20多年的事终于解决了。”
走进该小区,健身区各类器材依次分布,休息区亭廊隔断古色古香,停车区车辆整齐停放,住宅区楼面粉饰干净,小型喷泉、文化墙、花园围栏……每一个改造细节,无不体现了老旧小区的改造亮点。城北区工程办吴文芳告诉记者,该小区最大的改造难点是飞线入地。为了彻底让老小区达到一次性改造效果,此次改造项目中,对飞线进行提前规划和设计,联合通讯、电力、广电等部门,通过预留通道、入地埋线等方式,让老小区告别了“蜘蛛网”布满上空的旧貌。
改造福利惠及近40万群众
近年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均被列入西宁市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中,通过持续健全“政府组织、部门实施、社区配合、居民参与”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方案共审、效果共评”的“四共”建设模式,每年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近40万群众享受到政策红利。
为夯实群众参与基础,各改造项目充分尊重居民改造意愿,按照应改尽改基础类、能改则改完善类、需改则改提升类、愿改则改引导类,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分类做深做细改造前期工作,引导居民深度参与施工监督、竣工验收及后续管理等工作,不断提升改造实效。各县区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党建引领作用,搭建沟通议事平台,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改造前广泛征求意见、改造中主动接受监督、改造后积极问效于民,形成了小区居民参与性高、基层组织配合度强的协同改造模式。
整合各方资源,旨在让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品质化提升。从一个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来看,各级相关部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精准摸排老旧小区闲置的存量煤房、车库、锅炉房等资源,经安全评估鉴定后,拆除存在隐患的破旧房屋,利用结构安全稳定的闲置房屋,改建为休闲、老年幸福食堂、老年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生活垃圾分类、雨污分流及无障碍设施等建设,老旧小区服务功能得到不断补充完善,老旧小区居住品质不断提升。同时,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各区政府、街道、社区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社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模式,指导成立业主委员会,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履职管理,引导“三无”小区引入物业企业和自治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联治的小区自治体系,让一份份改造成果在百姓的生活中更可持续。
(记者 张国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