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8 2025年7月2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湟中区如何守护一缕乡愁

独属于湟中区的乡愁是什么?

是鲁沙尔古镇青石板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印刻着儿时奔跑嬉戏的无忧时光;

是农家院里青稞酒的醇香,勾起游子对团圆饭桌的无限眷恋;

是湟水河畔摇曳的芦苇,在暮色里编织着故乡温柔的梦……

藏在小山村里的“活态博物馆”

湟中区拦隆口镇上红土沟村,珍藏着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这片被群山环抱的传统村落,既有层叠错落的木结构老宅与青石板路相映成趣,亦有酥油茶的香气与锅庄舞的乐声交织成韵,让每一道年轮都沉淀着乡愁的温度。

回溯千年,当先民构木为巢时,木结构便成为华夏居住文明的基因。明清时期,为让梁柱更经风雨,匠人们在木构中嵌入石柱,这份智慧如今仍在上红土沟村的老宅里留存。村民扎西才让家的祖传二层木楼,就是活着的历史标本——青灰色的瓦顶勾勒着岁月弧线,雕花木门在开合间发出“吱呀”声,像一首古老的民谣。步入堂屋,厚重的榆木方桌上,油灯、碗碟的痕迹深浅交错,宛如时光拓印的年轮;两把太师椅的靠背雕着如意云纹,被手掌摩挲出琥珀色的光泽,仿佛能触摸到祖辈围坐夜话的温度。老式木柜的彩绘人物虽已模糊,黄铜合页上的绿锈却在讲述着百年开合的故事,柜内飘出的旧布气息,混着卧室里雕花木床的红漆斑驳,共同织就了一幅烟火人间的立体画卷。

修缮传统建筑保留乡愁的原汁原味

2023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上红土沟村跻身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扎西才让带着“修旧如旧”的执念,在2024至2025年间分两次修缮老宅:新老木料像年轮般自然衔接,青石板地面被重新规整,歪斜的墙体悄悄扶正。“基本保留了原汁原味”他指着翻修后的老房子说,“这些老物件的榫卯里,藏着先辈们的智慧呢!”

老宅之外,村落里的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乡亲们,仍在延续着祖辈的生活韵律。炊烟里,糌粑混着酥油奶茶的醇厚;节日里,锅庄舞的步伐踏碎斜阳,藏曲的长调掠过山岗。妇女们穿着镶边的民族服饰穿梭巷道,衣襟上的银饰叮当作响,这些活态的民俗,让传统村落不仅是建筑的标本,更是文化的呼吸。

保护传统建筑让乡愁有处可栖

眼下,村民们仍以农耕畜牧为主,不少人外出务工。但村“两委”已在勾勒新图景:修缮更多传统建筑,把藏曲、刺绣等手工艺搬进民宿,让游客在体验糌粑制作时,听见老木门的吱呀声与锅庄舞的鼓点共鸣。据了解,湟中区已有9个村落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正争取连片保护项目,让更多像上红土沟村这样的“活态博物馆”,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的滋养中,让木构建筑的纹路继续生长,让乡愁有处可栖。

当暮色漫过村庄,扎西才让家老宅的窗棂映出暖光,这是传统村落的心跳,在保护与传承中,正续写着新的年轮。

(记者 王琼 通讯员 王文霞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