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城西区火烧沟,成片薰衣草在沟谷间铺展成紫浪,与松涛林海的墨绿、彩林廊道的金黄交相辉映。谁能想到,这片让市民流连的生态绿洲,曾是垃圾堆积、绿化率不足10%的城市“顽疾之地”。2017年启动生态修复至今,这条长5.5公里的湟水河支流,正以“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立体景观,讲述着西宁生态治理的逆袭故事。
驱车沿富兴路深入沟谷3.5公里,眼前的丁香山谷区虽已过了丁香盛花期,但薰衣草的淡紫花穗正铺满坡地。“上个月这里是白茫茫的丁香雪,现在又成了香薰花海,政府真是把荒沟做成了‘生态会客厅’!”家住海湖新区的陈先生蹲下身轻嗅花香,手机相册里存满了从早春桃花到盛夏薰衣草的“沟谷变装秀”。
治理之路:从“垃圾沟”到“绿色长廊”
“以前经过这里避而远之,现在成了拍照胜地。”市民张女士站在薰衣草花田边感慨。曾几何时,这里因小散乱污企业聚集、垃圾消纳场长期存在,成为城西区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区域。
2017年,西宁启动火烧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以“一廊两带三核”规划破局。据城西区生态修复指挥部数据,一期工程(2017年至2021年)累计拆除违规企业19万平方米,清运垃圾80万余立方米,治理沟道1.5公里,绿化面积达99.393万平方米,区域绿化率从10%跃升至70%。二期工程(2021年至2024年)完成4公里沟道治理与路网建设,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居住环境大变样,现在下再大的雨也不担心。”在火西村住了30年的王阿姨说。
景观新生:薰衣草接力绽放“紫色浪漫”
穿过修剪整齐的绿道,大片薰衣草在阳光下摇曳。景区物业工作人员介绍,这片83.2公顷的核心修复区,除规划中的七大景观区外,还根据花期衔接种植了宿根花卉。
在果香鸟语区,山桃与沙枣树枝头已挂上果实,几位市民正用手机拍摄啄食的雀鸟;彩林廊道区的金枝槐虽未到最佳观赏期,但新叶已透出金黄;而松涛林海区的云杉与油松形成连绵绿海,护林员老赵说:“现在沟里的松鼠随处可见,常有岩松鼠在林间跳来跳去。”
生态价值:从“环境负债”到“发展资本”
城西区体育公园里,市民李女士正带着孩子散步:“以前哪想到荒沟边能有这么美的地方。”2022年投用的城西区体育公园,正是我市通过生态修复带给群众生态福利的体现。
据了解,通过实施火烧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生态效益成效明显,有效改善了区域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经济价值初步显现,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社会效益持续释放,有效促进游、购、娱等第三产业主体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有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火烧沟正实现从“环境负债”到“发展资本”的转变。
未来图景:四季有景的城市“中央公园”
站在碧山大桥俯瞰,火烧沟如一条绿色绸带蜿蜒入湟水。根据规划,2025年项目将完成80%绿化工程,海绵城市设施与绿道系统同步推进。“明年桃花谷的垂枝桃和薰衣草轮替开花,这里会成为西宁的‘中央公园’。”景区物业工作人员指着远处正在铺设的绿道说。
夕阳下,薰衣草花田泛着紫晕,几位摄影爱好者架起相机捕捉光影。火烧沟的蜕变,是西宁以生态修复推动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
(记者 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