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6 2025年7月9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为脉
协作“金钥匙”解锁发展密码

【镜头一】玉拉村草莓:高原冷凉气候孕育“金苗”

湟中区玉拉村草莓脱毒育苗中心,技术员胡文海正为新培育的草莓苗浇水。“实践证明,西宁特有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光照足,育出的草莓苗质量优,病虫害少,因此这里成为全国唯一用花药脱毒的育苗中心。”这个由江苏农科院与湟中区共建的项目,打造了“东苗西育、西苗东输”产业链,草莓苗不仅供应周边农户,还辐射到甘肃、宁夏、陕西、四川等地。玉拉种植基地带动20多人务工,人均年增收4万多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镜头二】群加鹿场:特色养殖串起增收链

走进湟中区群加鹿场,成群的梅花鹿在棚舍里悠闲踱步。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2023年基地建成运营,当年就实现分红30万元,2024年增至50万元。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以前大部分从外地引进的饲料如今已实现本地收购,我们与当地农户签订饲草订单,由他们种植鹿饲料,基地直接收购。”目前,基地梅花鹿存栏数达850头,成为青海省规模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带动20户农户通过务工和订单种植实现增收。

【镜头三】树蛙部落:民宿经济激活高原乡村

“慕名而来的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大通县斜沟乡副乡长李成花站在树蛙部落前的空地上,身后是依山而建的三角木屋和荷叶屋民宿。该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模式,吸纳周边5个村的脱贫户参与建设,带动形成“民宿+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的产业链。上窑洞村村委书记肖生玉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农特产品主要通过民宿渠道销售,不少困难家庭优先获得就业岗位。”如今,树蛙部落已成为西宁高端民宿的标杆,与高原草甸、森林、牧场相映成趣,旅游旺季时游客络绎不绝。

【镜头四】马家湾露营基地:家门口的“就业驿站”

湟源县和平乡马家湾村的水麦轻奢露营基地,58岁的王桂兰正打扫基地卫生:“我是本村村民,基地管吃,活不重,每月有2500元收入,比以前种地稳定多了。”基地负责人杨永强介绍说:“目前带动15名村民就业,长期用工9人,周末灵活用工6人,大家还销售自制酸奶、馍馍等土特产。”投入300万元协作资金升级基础设施,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左右。该基地去年两次登上央视,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沿线群众实现“门前经济”总收入70余万元。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