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自“转作风、夯基础、抓落实”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大通县把应急避险场所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重点推进,盘活闲置资源、完善功能配套,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应急安全网络,让防灾减灾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针对县域内暴雨、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的实际,县应急管理局根据群众需求,将20个乡镇科学划分为7个片区,把长宁镇西村小学、桥头镇古城小学等12处闲置校舍改造为应急避险场所。这些场所均选址在主交通线附近,确保周边群众15分钟内可抵达,实现“就近避险、快速安置”。
同时,县应急管理局在场所内设置应急住宿、供电供暖、医疗救护等功能区,配齐被褥、饮用水、急救药品等生活物资。塔尔沟小学改造后,二层宿舍增设防滑地板和取暖设备,卫生间做防水改造,可同时容纳850人避险;东峡养老院避险点划分餐饮服务区,配备应急厨房设备,确保受灾群众能吃上热饭。每个场所都设置无障碍通道和标识标牌,方便老人、儿童快速疏散,让“临时家园”充满民生温度。
此外,项目建成后,12处避险场所与现有县级避险点形成互补,全县应急安置能力提升40%,可满足1万余名群众临时安置需求。同时,县应急管理局将避险场所转化为民生服务阵地,在桥头镇古城小学避险点开设“防灾课堂”,组织居民开展逃生演练;在长宁片区设置物资共享点,平时为周边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如今,一处处应急避险场所不仅是抵御灾害的“安全堡垒”,更成为联结民心的“温暖纽带”。大通县将持续完善场所运维机制,让防灾减灾的民生工程真正成为群众的“安心工程”,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