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5年7月13日
国内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工智能时代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科人才?

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杨湛菲 朱涵)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文理抉择”这一老话题又引发新讨论。文科,还可以选择吗?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科人才?

当文科遇到AI

随着AI时代到来,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一些大学撤销或合并了文科学部,停办诸如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学等人文社科专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2024》测算了“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结果显示,编辑/翻译、人事/行政/财务/法务指数较高,意味着其职业受大模型影响较大。

一方面,这些职业中的一部分基础工作内容可以用大模型工具替代,同时需要从业者能够熟练使用AI工具;另一方面,这些职业仍需要“人”的技能,要求更高的认知水平和更丰富的经验。

一名双一流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坦言,所学课程部分内容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不能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高校文科教师也面临重重压力。一边是对学生上交的“AI味儿”作业仔细甄别、谨慎指导,一边怀揣“被AI取代”的危机感:公文、论文甚至诗歌都可以由AI代笔完成,文科真的要“没落”了吗?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等。这意味着,文科要寻找新的破题方式。

高校探索新文科教育

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工作一直在进行。人工智能席卷而来,让更多人关注到高校这方面的动作。

——文科教学打开新空间。去年8月,浙江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团队等开发和创建的人文知识问答辅助系统“云四库”上线,将通用大模型运用到人文领域,与人文的数据结合,在回答事实性问题的同时,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探讨。

——文科课程展现新气象。苏州大学文学院202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杨智惠在校期间选修《智能计算与前沿应用》,对人工智能在语言文字处理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理解,为在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方向)读研打下更好基础。

——加速跨学科专业建设。分析近五年“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布点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自《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各高校相继设立交叉融合型的文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30余所高校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

一些专家指出,AI时代,学科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文科“跨界”能力将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AI催生文科职业新方向

去年大学毕业后,王幻进入北京一家动画制作公司的AI部门工作。出于对AI技术的兴趣,学影视拍摄制作专业的他选择了AI相关岗位。

中影年年公司研发总监蔡一铭表示,当建模等技能被AI逐渐拉平以后,美学和艺术理解在这个岗位上会越来越重要,“未来对内容的需求会爆发式增长,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

人工智能伦理顾问、科技传播专家、用户体验研究员……“文科+AI”为文科毕业生打开了新的职业通道。多所高校积极响应这一新需求,北京大学设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复旦大学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融合。

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文科。网易伏羲游戏AI产品负责人李乐告诉记者,在游戏AI领域,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对市场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具备较好的创意设计和沟通能力,这是文科背景人才擅长的。

行业风云变幻,年轻人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

徐永明认为,中小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先进技术,把它作为一种通识进行学习。这是新文科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一种生存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