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5年7月16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原职教沃土绽放五育之花
——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实践纪实

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1985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不辍,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先进集体”“中国综合实力50强职业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学校秉承“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成为具有特色的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现有旅游商贸等10个部,包括6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和2个省级优质专业群。建有高原智慧康养、高新数字化新能源产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等特色平台。5月12日,学校迎来了以“高原非遗铸魂·五育职教赋能”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展示了将非遗传承与五育融合深度结合,构建独具特色育人生态的生动实践。

德育铸魂:

非遗匠心映照家国情怀

德育的根基深植于文化传承,走进校内的非遗传习基地,国家级非遗大师常天平的泥塑作品成为全场亮点。其《兰州牛肉拉面》系列通过21个泥塑人物场景,生动再现了拉面从原料制作到享用的完整工艺链,展现了该产业在青海的发展及走向全国的历程。另一力作《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塑造了56个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特色,奏响了民族团结的时代强音。

德育不止于课堂。5月12日,学校200名师生在西宁市中心广场,将职教力量注入全省防灾减灾宣传周。歌伴舞《石榴花开在青海》舞姿翩跹,寓意各族同胞如石榴籽般紧抱,共御灾害;手势舞《震心守护》以简洁有力的动作普及应急知识;快板《防震事关你我他》用诙谐语言传递安全理念。活动现场,美发专业学生为过往群众义务理发,中医养生学生提供保健按摩,将专业技能化为服务社会的温暖行动,生动诠释了“技能为民”的时代风尚。

“思政+技能”的双优创新在美业教育领域尤为亮眼,学校首创的“昆仑英才·美业师者”师资培训项目,开创青海美业教育新范式。国际专家李秋玲、陈丽红带来OMC顶尖技术,参训教师马德兰感慨:“过去只雕琢发型,如今懂得用发丝传递文化自信!”动态走秀《丝路花雨》将藏式辫发与OMC剪裁、青绣染发色系完美融合,甘青协作的创意成果,成为“德技并修”的最佳注脚。

德育之魂,在非遗匠心的坚守中闪耀,在“双优师资”的创新实践中淬炼,更在服务社会的奉献中升华。

智育启思:

科技解码激活非遗基因

当古老的智慧遇上现代科技,非遗技艺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创新火花。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非遗STEM创客工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熟练操作CAD软件,将繁复的青绣、藏绣纹样精准复原,再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蕴含中国元素的立体艺术品。另一边,激光雕刻机嗡嗡作响,湟源排灯的千年纹饰被赋予新的科技质感。“这不仅是复原,更是用数字语言重新讲述非遗故事。”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兴奋地展示着作品。

学校高度重视智育工作,深入挖掘非遗技艺中的科学智慧,将其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让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激发未来工程师、设计师灵感的活水源泉。

智育之钥,打开了非遗宝库的科技密码,点燃了职教学子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智慧之火。

体育强身:高原跃动彰显民族气魄

锅庄舞的豪迈、舞龙狮的激昂、踩高跷的惊险……活动周将高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校园,让体育承载文化,强健体魄更锤炼意志。学校操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锅庄舞接力赛正在火热进行。各代表队身着绚丽民族服饰,在融合了现代节奏的非遗音乐中,踏着改编的舞步接力奔跑,传递着高原儿女乐观豁达、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舞龙舞狮高跷体验区内人气爆棚。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学生们尝试舞动彩龙金狮,感受协作的力量;鼓起勇气踩上高跷,挑战平衡与胆识。每一次成功的腾挪,都伴随着围观者的喝彩。“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亲身体验才知道,这不仅是运动,更是我们民族勇气的象征!”一位刚体验完舞狮的学生激动地说。

从传统锅庄到现代竞技,这些根植于高原生活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独特的健身方式,更是民族性格与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身体力行的参与,将“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高原精神熔铸进学子血脉。

体育之力,在锅庄的旋转中积蓄,在龙狮的腾跃中飞扬,在篮球的对抗中迸发,锻造出职教学子的钢铁筋骨。

美育润心:河湟瑰宝滋养审美自信

青海宴席的精致、民族歌舞的华美、掐丝珐琅的绚丽、青藏刺绣的灵秀……活动周如同一场流动的河湟艺术盛宴,浸润心灵,唤醒深植血脉的文化自信。

“青宴雅集”展台上,呈现出青海老八盘的精雕细琢,釉色温润的器皿承载着“美食即美器”的千年哲思;掐丝珐琅与青绣文创赛上,学生设计的非遗元素冰箱贴、香囊备受青睐,使传统纹样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在非遗体验活动现场,前来参观的学生们在传承人指导下,屏息凝神体验掐丝点蓝、青绣香包制作与陶艺泥塑等工艺,不少留学生们对藏绣“云缂藏华”的精妙针法与皮绣“皮绘针锋”的独特质感啧啧称奇,不停询问针法、寓意等问题,用镜头记录下丝线间流淌的文明密码,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希望有机会能深入学习这些非遗技艺。

校园主干道化身为流动舞台,藏舞的豪放、土族舞蹈的柔美、撒拉族舞蹈的欢快,在定点“快闪”表演中轮番上演。华美的民族服饰、动人的歌喉、奔放的舞姿,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引来师生们阵阵掌声与喝彩。

美育之泉,流淌在掐丝的流光溢彩中,绽放于歌舞的曼妙身姿里,涵养了职教学子感知美好、自信昂扬的审美之心。

劳育笃行:躬耕实践淬炼工匠品格

5月15日,湟源县上胡丹度村劳动教育基地,120余名师生迎来一堂特殊的劳动课。烈日下,同学们分组协作:翻土、施肥、铺膜、挖坑、点种洋芋、移栽辣椒苗。烹饪专业师生则在露天厨房架起大锅,精心熬制青海特色熬饭。炊烟袅袅,饭香四溢,一碗碗热腾腾的熬饭送到劳作师生手中,暖胃更暖心。下午,大家垒窑、烧火、煨洋芋,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笑容格外灿烂。艺术绘画班的学生们则用画笔记录下这充满生机的劳动场景。

校内“校企合作非遗市集”上,学生们化身“小掌柜”,自信地推介自制的非遗文创产品。义卖所得善款,悉数捐赠给残联和老年福利院,让劳动创造的价值升华为社会关爱的暖流。更有企业现场签约学生设计的非遗产品订单,实现“劳有所值”。

劳育之根,深植于芬芳的泥土,凝结于专注的指尖,淬炼了职教学子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之魄。

当非遗纹样在3D打印机中重生,当锅庄舞步与篮球击地声在校园共鸣,当美发剪裁出文化自信的轮廓,这所高原职校正以坚定的步伐践行“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办学初心。在这里,每一粒技能的种子,都在五育并举的沃土中孕育着改变命运、服务家国的磅礴力量。

德育如灯,照亮家国情怀;智育如钥,开启创新大门;体育如风,激扬生命活力;美育如雨,润泽心灵沃土;劳育如犁,深耕工匠精神。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将以非遗传承为魂,以五育并举为翼,勇立潮头,奋力书写职业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记者 王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