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太值得一看了,现在还意犹未尽。”“这是一次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展示,也是一次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西宁文化的窗口。”“作为一名青海人,我为家乡的非遗感到自豪和骄傲,今后更要弘扬好、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
非遗“活”起来也“亮”起来了
走进山宗水源,探寻大美青海非遗之美。
在7月13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中,花儿、青绣、湟源排灯、加牙藏毯等一批西宁非遗惊艳亮相,让全国观众通过镜头走进西宁非遗、了解丰富多元的河湟文化。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王海龙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是时代发出的有力呼唤。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恰好回应了这一呼唤——镜头里,非遗‘活’了过来,也让观众眼前‘亮’了起来。如今的非遗,早已跳出博物馆的静态保护模式,走出陈列柜与书本,真正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随着发掘、整理、传承力度的不断加大,西宁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与日俱增。目前,全市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3项,老爷山花儿会、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源排灯、西宁贤孝、湟中堆绣、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等1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大通傩舞老秧歌、湟源陈醋酿造技艺、大通桥儿沟砂罐、西宁八门拳、南佛山花儿会、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等48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项目;青海老八盘、西宁玻璃画、湟源石刻石雕技艺、鲁沙尔高跷、塔尔寺藏传佛教壁画、西纳川铸钟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57项,此外,县(区)级非遗项目达到275项。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19名,其中国家级21名、省级76名、市级77名、县(区)级345名。
非遗里的“西宁元素”这么“潮”
“西宁作为青藏高原的文化重镇,承载着多元民族交融的历史积淀,这里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民族在长期共生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皮影戏、青绣等非遗项目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承载着西宁人民的精神世界与历史脉络,每一项古老的非遗都深受大家的喜爱。”青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安定明说。
当镜头切入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的交会点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时,高原上的古老情歌花儿通过“民族乐器+现代编曲”焕发出青春魅力,多声部演绎让人直呼好听,原来非遗也能这么“潮”!原来“花儿”不是花,而是青海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共创共享的“流行歌”。
在青绣大家族中,湟中堆绣展现的是立体华美、湟源皮绣则有着粗犷细腻的特点。《非遗里的中国》在丹噶尔古城上演了一场青绣时尚秀,在梦幻的色彩拼接中,古老的堆绣成为了时装上亮眼的时尚元素,大胆的配色、巧妙的设计让观众见证了非遗的时尚蜕变。具有百年传承基因的青绣承载着青海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青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青绣不仅让青海的文化传播得更远,还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距今已有300年历史,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30年,王富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在非遗领域默默耕耘,还培养出十几名学徒。
西宁非遗的“出圈”,离不开传承者在坚守内核基础上的大胆探索。每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知,传统不是守旧的借口,而是创新的源泉。
从清代商街的“广告牌”,到集木雕、绘画、皮绣、剪纸于一身的艺术灯彩,湟源排灯突破了高大的框架,以精巧的身姿出现在现代家庭中,蓝牙音响排灯、小夜灯排灯将听音乐、赏非遗的“氛围感拉满”。
透过《非遗里的中国》,人们见识了加牙藏毯依靠传承人,口耳相传,没有设计稿,全靠心中的图案和手上的功夫“凭空成毯”的绝技。选毛、撕羊毛、纺线、洗线……从一根根羊毛到一块块毯子,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细心和耐心。一条手工藏毯百年不变形,藏毯创新人薛婷把藏毯和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不仅工艺上有了突破,艺术表现也更加丰富多样。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穿越时光长河,串联着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及历史文化,见证了上千年的岁月更替,也见证了青海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让非遗焕发新生机
在我市认定的72家各级各类非遗工坊内,一项项古老非遗通过实物、数字影像以及传承人现场制作等方式展示在观众面前。在大大小小的展会上,属于西宁的非遗文创不断创新增加,西宁非遗正在刷新人们的传统认知,以全新姿态焕发新生。
西宁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关戎说:“今年,为加快建设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定省级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年),将开展制定《河湟文化传承保护条例》、非遗资源调查、非遗普及教育、非遗宣传推广、非遗与旅游融合等工作。”
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不断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创新能力及责任担当,举办了“西宁老八盘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成果展示”活动和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省级专题培训班。积极与文创公司合作开发具有河湟文化底蕴+创新时尚元素的非遗联名文创盲盒,并在展馆展示销售。累计带动近万名群众就业,促进非遗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相继推出非遗进街区、进景区,非遗+研学、旅游等主题活动及线路产品,扩大非遗普及传播途径,引导市民游客参与非遗传承保护。
从高原深处的手工作坊,到央视舞台的聚光灯下,西宁非遗的“出圈”不是偶然。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化瑰宝,只要守住根脉、接上时代,就能永远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记者 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