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晴空)7月15日,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了解到,针对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在低温、极低温环境下放电比容量衰退、循环稳定性恶化以及电池系统失效等应用难题,青海民族大学承担开展“适用于高海拔低温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开发研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日前项目正式通过验收。
据青海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张丽娟介绍,项目从优化电解液体系入手,构建了羧酸酯-碳酸酯混合溶剂、弱溶剂化和伪局部高浓度三类低温电解液体系,并在60℃和-40℃条件下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和机理研究。项目研制的电解液在60℃和-40℃电池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均高于90%。项目引入成膜添加剂二氟草酸硼酸锂,发挥其协同效应,有效扩宽了电解液液程范围,提高了电极界面稳定性,避免了低温下膜层破裂导致电解液对正极表面的腐蚀,该电解液体系能在-40℃下正常工作,拓宽了锂电池的工作温度下限,同时结合DFT理论计算和MD模拟分析,深度挖掘电解液性能优越的机理,为后续低温电解液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此外,研究弱溶剂化体系不仅从原子角度系统地研究了电子效应对Li+溶剂化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对提升锂离子电池低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理。在研究伪局部高浓度电解液体系时通过引入稀释剂的方法,并形成了阴离子衍生的电解质界面膜,为通过调控溶剂化结构来提升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设计提供研究方向。
项目通过科技合作,依托青海地方锂资源优势,联合国内外合作单位开展低温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技术研发,共建了青藏高原低温锂电发展技术平台,同时为西部地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项目合作,所构建电解液体系适用于在-40℃~60℃范围内可稳定使用,为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实用型电解液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