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湟源县城关镇北大街拱海门广场的西侧,就是以回族、藏族、土族居多的西关街社区,社区党委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多网合一畅渠道,镇区呼应解难题”党建品牌为抓手,创新“党建+网格+服务+文化”四维模式,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
“我们将辖区划分为5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都配备专职网格员。广泛吸纳党员、退伍军人、‘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等多元力量120人融入网格,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治理架构。”在介绍社区织密网格服务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时,西关街社区党委书记沈琳说,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线上收集”双模式,建立“一户一档”需求清单,累计收集居民诉求83件,涵盖邻里纠纷、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等7大类问题。
针对清单问题,党委组织党员群众共同梳理分析,制定针对性落实清单,分类施策解决难题,满足各族居民多样化需求。小事“格内”化解,依托“党员议事厅”等平台,发动党员牵头调解矛盾纠纷15起,调解成功率100%,实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协商解决,针对老旧小区改造、暖气供应不足等难题,联合住建、民政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8次,优化改造方案3项,惠及居民30余户。大事镇区联动,对超出社区能力范围的6件重大问题,通过“镇区呼应”机制上报镇党委,整合全镇资源统筹解决。如,协调15万元资金打通各族群众“幸福路”。
社区党委将服务各族居民切身需求作为增进团结的基石,精准发力用好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精细化、多元化服务温暖民心,凝聚共识。近年来完成7个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创新“居民监督员”机制,吸纳各族居民代表全程参与工程验收。同时,聚焦民生痛点,对辖区2个老旧小区开展屋面防水修缮工程,有效解决困扰居民已久的房屋渗漏难题。
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为10户家庭解决供暖难题,提供代办服务120余次。利用春节、端午等节日深入辖区内的困难家庭进行走访慰问,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累计慰问困难群众103户,投入资金2万余元。
组建65人的“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开展“邻里守望”“爱心义剪”等特色服务48场,创新“志愿服务积分制”,以1.2万元奖励激发各族群众参与热情。此外,针对“三无”小区环境卫生管理短板,集中采购80个分类垃圾桶,科学规划点位完成统一布设,实现公共区域垃圾投放规范化、整洁化,切实将惠民资金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效。
同时,社区党委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石榴籽家园”文化阵地,围绕“讲、评、志、乐、庆”五大特色亮点,深挖传统节日内涵,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春节包饺子、端午包粽子、重阳敬老宴,吸引各族群众300余人共庆佳节。举办“民族团结杯”趣味运动会、书法比赛等活动10场,吸引各族群众300余人次参与,让居民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共庆佳节,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记者 徐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