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晴空)7月17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青海省外贸进出口情况。据西宁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外贸进出口35.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57.7%。其中,出口31.8亿元,增长1.1倍;进口4.1亿元,下降47%。进出口、出口增速均列全国第一位。我省外贸保持较强韧性,总量增长、质量提升,特色产品出口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180家民营企业贡献进出口实绩
上半年,我省经海关备案的进出口企业数达1888家,同比增加11.5%。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80家,同比增加16.1%。最新一期海关贸易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下半年预期进出口订单不变或增加的企业占比明显增加,企业信心持续改善。
上半年,我省有166家民营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同比增加28家,占同期全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的92.2%;进出口31.2亿元,增长89.3%,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87%;拉动全省外贸增长64.5个百分点,对全省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112%。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达29.6亿元
上半年,我省共与91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67个。我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9.6亿元,增长78.7%,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82.5%,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9.7个百分点。
上半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匈牙利、马来西亚、俄罗斯、越南为我省前四大贸易伙伴,对上述四国分别进出口14.3亿元、3.3亿元、2.6亿元和2.2亿元,分别增长25.9倍、15.7%、1.8倍和7.9倍,是全省进出口的主要增量来源。
优质种质资源出口实现“零突破”
上半年,青海特色农产品向4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新增吉尔吉斯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12个国家,出口3.4亿元,增长56%,出口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上半年,我省出口农产品种类达89种,较去年同期新增45种。其中,冻鳟鱼出口值1.9亿元,增长1.7倍,领跑全国;枸杞出口1477.4万元,增长37.8%。蔬菜出口1944.6吨,增长1.7倍;马铃薯出口3763.5吨,去年同期无出口。同时,我省优质种质资源出口实现“零突破”,在全省种子出口基地设立90个监测点,密切关注出境种子种植基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加强与口岸海关的执法互助,确保鲜活种源抢抓农时高效出海。4个品种的藜麦种子首次出口至西班牙、丹麦;我省自主研发的油菜种子首次出口至蒙古国。
盐湖化工产品出口势头强劲
上半年,锂离子蓄电池为我省第一大出口产品,出口值14.4亿元,增长32倍,占同期我省出口总值的45.2%,出口增速位列全国第二位。单晶硅片出口0.6亿元,去年同期无出口。
上半年,我省盐湖化工产品出口5.1亿元,增长2.5倍。其中,以氧化镁为主的盐湖“镁系”相关产品出口1.9亿元,增长6.6倍;聚氯乙烯出口1.7亿元,增长2.3倍;碳酸钠(纯碱)出口0.9亿元,增长2倍;氢氧化钠出口0.5亿元,增长1.8倍。
农产品成为第一大进口产品
上半年,我省进口农产品1.7亿元,增长18.3%,占同期我省进口总值的41.6%。其中肉类、水产品、食用油为主要进口产品,进口值分别为9737.3万元、3336.3万元和1480.6万元,增长14.8%、5.1%和2.5倍。
同期,我省进口机电产品8831.9万元,增长1.4倍,占同期我省进口总值的21.4%。其中,农业机械设备进口4945万元,去年同期无进口。
此外,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进出口规模居前三,5个市州呈增长态势。上半年,全省8个市州均开展进出口贸易。其中,西宁市进出口28.6亿元,增长52.8%,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9.6%。海东市、海南州、海西州3个市州进出口均突破2亿元,分别进出口2.6亿、2.4亿、2.2亿元,分别增长30.5%、1.4倍和1.5倍。海北州进出口889万元,增长9.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