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明?文明何以体现?行走在西宁的街巷间,答案藏在每一缕烟火气里——从社区里的志愿服务到乡村中的文明乡风,从城市管理中的创新举措到街巷间的温暖互动。一幕幕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西宁文明建设的鲜活画卷。
■社区实践:文明服务暖民心
志愿者娄海栗打开社区志愿服务平台,看着自己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助老送餐积累的积分,在兑换机上轻轻一扫,一瓶护手霜稳稳落进手中……这样的画面,是西宁社区文明实践的日常剪影。
走进城西区古城台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浓厚的文明氛围扑面而来。实践所内,孩子们在“七彩公益课堂”上认真地做着非遗手工,旁边的“书法基地”里,几位老人正练着毛笔字。舞蹈室内,居民排练舞蹈的身影洋溢着活力……这里依托“七彩公益课堂”等载体,已开展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为孩子们的成长添彩,为老人的生活增趣。
水管漏了有人修、电路坏了有人查、志愿者带着技能上门,居民们用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昆仑路东社区的“爱心储蓄本”,写满了温暖的“幸福账”。社区创新推出“居民点单—社区派单—能人接单—积分激励”闭环服务机制,让这本小小的本子,不仅兑出了柴米油盐的实在,更串起了邻里互助的温情,让参与基层治理成了大家心头的“热乎事”。
“我们的‘党建+公益’项目,让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古城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文博介绍道。通过联合辖区单位党组织实施“公益创投”项目,已累计开展惠民助企活动30余场,解决了群众“微心愿”80余件。在创新的“智慧志愿服务系统”中,3700余名志愿者在线“接单”,从帮助独居老人代缴水电费到参与社区环境整治,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为街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乡村新风:产业旺了 乡风更淳了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的炊烟已袅袅升起。田埂上,村民们戴着草帽,弯腰侍弄着的绿油油的冷凉蔬菜,远处的金丝黄菊在晨风中摇曳生姿。“产业旺了,文明才有扎根的土壤。”村党支部书记苏宝明望着田间景致,话语里满是底气。
近年来,苏尔吉村成立蔬菜种植营销协会,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蔬菜种植产值占全村种植业总产值60%,产值高达2980万元。试种成功的金丝黄菊,预计每亩收入约1.5万元,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花”。
产业兴旺不仅鼓了腰包,更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和“一约四会”制度,苏尔吉村近年简办红白事33起,每年举办的农民运动会、花儿会吸引周边村落的乡亲们共聚一堂,不仅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融,也丰富了村民精神世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35名村民成为志愿者,年均开展30余次志愿服务,从关爱孤寡老人到环境整治,处处都有“红色”身影。
“现在钱包鼓了,村里环境也美了,大家互帮互助的风气越来越浓,日子过得踏实又幸福。”村民苏生成笑着说。
■文明治理彰显城市温度
暮色渐浓,城东区新千美食街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旅游旺季的夜晚,这里“一桌难求”,食客们穿梭在飘散着美食香气的街巷中。“旅游旺季允许限时外摆,但要注意卫生和秩序。”城管局工作人员一边巡查一边叮嘱商户。规范有序的店外经营让“烟火气”与“市容美”相得益彰。这得益于“商业限时外摆”模式——旅游旺季期间,城东区近300家餐饮门店在划定区域限时外摆,既满足游客需求,又提升城市颜值。
曾经,占道经营是西宁城市管理的难点,2023年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的“占道经营”投诉月均高达300件。如今,通过“疏堵结合”的创新举措,这一数字已降至130件,降幅超56%。
城北区朝阳十字周边通过“潮汐摊位”,合理划分区域和时段,在闲置地块设置45个摊位;城西区力盟商圈通过“联合治理”,设置固定摊位近180个,临时性摊点近40个。
“以前没有固定摊位,推着车四处转,一整天都悬着心,顾客也经常找不到我们。现在城管局工作人员帮忙选了合适位置,划定了固定摊位,守着摊子能踏实做买卖,客流稳定了,生意也越来越好。”城西区流动商贩王二峰说。
在西宁,文明建设如春风化雨,浸润着街巷里弄的烟火气,缠绕着田埂地头的泥土香,流淌在车水马龙的节奏里。文明的种子已深深扎根于湟水河畔,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记者 措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