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6 2025年7月18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千里 情注高原
——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援青干部、西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徐刚

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身姿挺拔、气质干练的徐刚正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工作事务。这位来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援青干部,眼神里闪烁着对青海发展的灼灼热忱。2022年7月,他主动请缨加入第五批援青干部队伍,跨越1800多公里,从首都北京来到海拔2261米的西宁,在西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青征程。

为青海架起一座“信息桥”

“我想着不是青海没有需求,也许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路径或方法。”徐刚回忆道,在总局工作期间,他留意到在一些项目申报和政策征集活动中,很少听到青海的“声音”。正是这份对青海的关切与责任,让他在第五批援青干部报名时毫不犹豫地主动报了名。“援青的初心只有一个,就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尽绵薄之力。”徐刚的话语朴实而真挚。

初抵高原的挑战远超预期。“低海拔地区来的人,对缺氧环境毫无准备。”到岗后,高原反应首先给了徐刚一个“下马威”,入睡难、中途易醒、睡不踏实,这是他之前从未预料到的。面对三年援青的时光,一开始他难免有些担忧,随着慢慢调整身体状态,他逐渐适应了高原环境,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不过,高原工作的挑战,更多来自家庭的牵挂。“女儿还小,爱人既要工作,又要承担照顾家庭、辅导功课的重担。尤其是女儿生病时,我却不能在身边陪伴,只能干着急。”徐刚的话语里带着一丝愧疚,但更多的是对家人的感激,“好在爱人和女儿都能理解,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让我能安心在青海扎根。”

用专业能力激活市场发展潜力

“来到西宁后,市委、市政府让援青干部‘任实职、担实责’,这份信任不能辜负。”在西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内,他分管标准、质量、计量、认证、知识产权、广告、财务等多项工作。为了适应角色变化,他抓紧学习新的业务知识,虚心向同事学习,充分听取服务对象和基层市场监管工作人员意见。

青海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时代机遇下,青海已从粗放式发展逐渐迈向高端化。在徐刚看来,这一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具备敏锐的知识产权意识,政府要发挥精准引导作用,再协同相关专利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培育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布局,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徐刚表示,做好知识产权工作,最终目的是激发创新活力、维护市场秩序,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而保护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保护创新成果、鼓励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转化率,从而形成“创新—保护—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说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徐刚的话语里满是热忱。在市政府大力支持和西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申报争取下,西宁市首次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任务,并以此为契机创下了多个令人瞩目的“首次”:首次培育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首次建立起知识产权领域涉刑严重违法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成为全省首批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区;建成全省首家“知识产权诉调对接工作站”,以及首批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和专利导航服务基地……这一个个零的突破,见证着西宁知识产权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徐刚始终琢磨着如何统筹多方力量,打造社会共治格局。目前,西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在多个层面发力。在企业层面,着力推动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的培育;在园区层面,建立起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在市场层面,指导建设保护规范化市场;在行政层面,不断强化西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功能……“我们通过激活企业、园区、市场、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及社会各界的协同作用,构建了便捷高效、解纷多元、广泛参与的‘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徐刚说。

“西宁凭借自然资源条件和特色非遗等优势,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方面具有独特潜力,完全可以充分运用地理标志保护这个专业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徐刚深挖西宁特色资源,精准发力。他带领团队指导圣源地毯集团申报,推动企业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名单。同时,建立起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及藏毯地理标志产区等级划分、产品质量特色品级划分机制,构建起统筹协调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让西宁特色产业在规范化保护中释放更大价值。

西宁已成为他的“第三故乡”

“援青工作不只是单向的‘援’,而是双向奔赴,在援青的过程中,我收获巨大。”徐刚感慨,“援青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三年的援青工作不仅帮助徐刚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提升了境界,更让他收获了青海干部群众和“援友们”的深厚友谊。

在徐刚心里,援青工作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对于援青干部而言,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下的付出,更要把先进的理念、宝贵的资源或者制度化的成果留下来,让它们在西宁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化作持续“造血”的力量。

分别的时刻终要来临,徐刚心中满是不舍。这份不舍,源于他在这里实实在在地奋斗了三年。这三年里,他与同事们并肩作战,一同想办法、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生于陕西、奋斗在北京的徐刚,在西宁的三年时光里,心中早已滋生出深厚的情感,这里已然成为他的“第三故乡”。

看着第五批援青干部共同努力结出的累累硕果,听着青海各级干部群众对援青工作的交口称赞,徐刚愈发深刻地体会到“援青干部”这一身份的重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徐刚的目光里温情与坚定交织。

(记者 衣凯玥)

记者手记:

从北京到西宁,1800多公里的距离,这位来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援青干部,用三年时光在高原写下了“担当”二字。他为青海架起的“信息桥”,不仅连通了政策资源,更打通了心与心的距离。那些在调研检查中的奔忙、与同事讨论方案的会议室里,藏着他对“桥梁纽带”四个字最生动的诠释。

从推动藏毯产业地理标志保护,到建成全省首个知识产权诉调对接工作站;从创新服务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到“传帮带”提升本地干部能力,他带来的不仅是制度与理念,更是“造血”的种子。当他说“要让成果留下来”时,语气里的坚定,让人读懂援青不是短暂的停留,而是“深植”的承诺。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无数援青干部,把宝贵的三年留给了青海高原,而高原回馈他们的,是刻进生命的成长与牵挂。这份双向奔赴的深情,正是“跨越山海,高原筑梦”的最好注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