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北川湿地公园的晨雾里,68岁的张建国牵着孙子的手走上木栈道。露水打湿的青草间,修复一新的观景台倒映在湖面,几位老人正围着新装的健身器材说笑。“两年前这里晚上路灯都不亮,周边环境也没有现在这样好。”老人指着岸边整齐的路灯,声音里裹着感慨。
随着北川片区快速发展,周边区域公共基础设施问题短板也日益凸显:济湟路路灯失明超两年,夜间交通事故频发;铁路拆除后留下的断头路,让南北片区成了“孤岛”;排污管网断头导致污水横流,湿地公园多处设施破损……如今,随着湟投公司专项攻坚小组的清单化整改,275盏路灯重新点亮、3处污水断头点位改造通联、北川湿地公园180余处基础设施问题得到修复……这块贴在城市皮肤上的“硬痂”,终于在学习教育的春风里温柔剥落。
硬痂剥落:从“民生痛点”到幸福起点
大通县长宁镇后子河东村的排水沟前,李生贵蹲下身掬起一捧清水。水纹里映着他的笑,也映着半年前的狼狈——那时餐饮油污直排,管道堵得像水泥块,污水漫到脚踝,“投诉了多少次,疏通完没几天又堵,夏天根本不敢开窗户。”
变化始于市级社会监督员的一纸反馈。但这次,大通县并没有止步于“当场疏通”的短期成效。县镇村三级干部当天到场,运维单位清淤的同时,环保部门逐户走访餐馆,把“油污处理不当要担责”的法律条文念到经营者耳里;随后建起“周巡查、月回访”机制,村干部每周带着台账来“打卡”;最终举一反三,全县农村污水管网大排查,“环保责任进企业”的宣传册送进了每个后厨。“现在饭馆门口都装了油污分离器。”李生贵指着沟边崭新的设备,“上周巡查发现有户餐馆滤网没洗,第二天就整改了,这才是真解决问题。”
湟中区鲁沙尔镇的不动产登记大厅里,王存德把红本本紧紧攥在手里。这个他等了8年的不动产权证,曾是5000余户居民的“心病”——历史遗留的产权不清、税费欠缴像张网,把“安居梦”困在原地。“以前跑部门像‘踢皮球’,这个说‘等政策’,那个说‘找开发商’。”
破解这张网,靠的不是“特事特办”,而是治理理念的重塑。湟中区成立专项小组,将“周调度、月销号、季晾晒”刻进台账,党员干部包干到每栋楼,给5000余套住宅建“一栋一档”;创新推出“证缴分离”,先办证、后追缴欠费,800余万元欠缴税费在信任中逐步回笼;在鲁沙尔镇设流动登记站,上门服务1000余人次,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门口拿到“红本”。
“拿到证那天,我给在外地的儿子打电话时手都在抖。” 王存德把证件放进贴身布袋,“这不是一张纸,是政府跟咱老百姓的‘连心契’。”
织网成脉:从“碎片治理”到协同共生
中午12点的盛达国际新城小区,外卖骑手李师傅扫开“宁晓哥”小程序,导航箭头直指3号楼2单元。“以前进小区像闯迷宫,3号楼能绕成8号楼,最多一次耽误20分钟,顾客投诉、平台罚款,一天白干。”
这个让骑手头疼的“认路难”,考验着城市治理的平衡术。城中区的解法藏在“线上+线下”的密码里:线上扫码获取实时导航,后台同步记录进出时间;线下挂起“骑手友好型社区”标牌,主干道设荧光指引牌,连单元台阶都标了数字。首批10个试点小区运行后,配送时间缩短15分钟。
更珍贵的是,这场整改撕开了小口。市总工会顺势推动40个“骑手友好社区”建设,按每个小区5000元标准配套设施。“现在保安见了咱会说‘慢点骑’。”李师傅跨上电动车,车筐里的奶茶还冒着热气,“这种尊重,比省15分钟更暖。”
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岁的糖尿病患者赵大爷看着家庭医生在平板上记血糖。“以前去大医院,排队两小时。现在王医生每周上门,药吃完了一个电话就送过来,连我爱吃的青稞饼对血糖的影响都记得。”
这变化源于对“基层医疗缺医少药”的革命。城西区没止步于“加人添药”,而是重构生态链:6家社区联合门诊建成,31名专家“沉”到社区;107支家庭医生团队带着“你点单、我服务”清单进小区,为16.8万居民定制“一人一策”;基本药品配备率提至国家目录的90%,连藏药制剂都能在社区开到。“不是简单添点药,是真把咱老人的难处装心里了。”
肌理重生:从“权力本位”到民心所向
城北区鼎和家园12号楼的楼道里,马国栋给邻居分“办证指南”。三个月前,他和29户居民还在为“办不了证”发愁——开发商未备案合同、房屋性质不明,跑了5年,得到的总是“不归我们管”。
转折始于市信访局的“包案制”。12次协调会,信访局把房产、税务、自规等部门“请”到一桌,逐条梳理解剖。没有推诿,只有“今天能解决什么”的务实。最终26户拿到红本,剩下4户也明确了时限。“以前觉得政府门难进,现在才明白,不是干部不想办,是作风没转到‘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上。”马国栋说,拿到证那天,他特意请邻居吃了“庆祝饭”。
这种转变在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同样鲜明。“12329”热线曾被“按月对冲”投诉淹没——老规矩要求账户预留3个月缴存额,余额不足就签不了约。中心调研后,果断取消限制,推出“一次签约、全程有效”新规则,7833笔业务线上办结。“以前为凑余额跟亲戚借遍了,现在手机点一点就成。”刚办完业务的周女士说。
甘河园区的清晨,环卫工李大姐捧着“一元早餐”心里暖呼呼的。“以前凌晨4点上工,啃冷馒头对付。现在花1块钱能喝热粥、吃鸡蛋,门店就选在作业点附近。”这份温暖来自“四级补贴”:省市托底、园区配套、商户让利、个人付1元。如今,这模式正长成“全链条职工关爱体系”,从环卫工到快递员,越来越多劳动者感受到尊重。(记者 张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