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国静)汛期来临,为全力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多措并举,织密防汛网,开展一系列排查整治工作,将防汛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加大排查力度,我市统筹应急、水务、城建、自规等部门力量,创新应用“三维立体排查法”,对全市重点片区进行“拉网式”巡查,覆盖全市所有河道、水库、城市管网、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建工程等。各县区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对重点领域进行“地毯式”检测,对高风险点位进行“会诊式”分析,精准识别出河道行洪瓶颈段、老旧管网病害点、地质灾害易发区三类主要风险区域。7月前,完成管网体检疏通1300余公里,完成主城区易积水点工程改造、清淤疏通40余处,修复河道水毁工程10余项。投入资金5400万元,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淤地坝整治+河道修复”组合工程,升级19座已建水库安全监测设施,为5座病险水库加装渗流监测系统,采用“坝体加固+溢洪道拓宽”整治10座淤地坝病险问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扫描识别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1510余处,增设监测设备4250余套,实现地表位移量、含水量等数据实时传输,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
此外,按照“一患一案”要求,督导各县区、各园区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力度,因地制宜制定防灾应急预案,通过“排查无死角、整治零容忍、管理全闭环”系统治理,实现隐患问题动态清零,切实做到管控到位、防御有效。
同时,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持续优化监测站点空间分布,建成气象监测站点154处、山洪雨量站点287处。严格落实“叫应叫醒”机制,按日、周、旬、月多渠道发布预报预警信息,通过视频调度、电话抽查、实地督查等方式对重点区域进行“叫应”提醒,实现早介入、早行动、早预防。持续提高预警频次和精准度,如遇险情,采取“新媒体”与“土办法”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开展“敲门行动”,做到既“叫醒”又“回应”,确保出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疏散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