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提升社会公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厚植全民防诈、主动防诈的良好社会氛围,青海银行通过社区入户宣传、集中宣教等方式,聚焦提升市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的防骗识骗能力。7月8日,在朝阳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反诈经验分享会正在进行,从冒充平台客服诈骗,到冒充公检法人员威胁恐吓诈骗,再到投资理财领域里精心布局的诈骗圈套,各种诈骗类型均搭配了鲜活真实且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让现场居民对电信网络诈骗有更深入的了解。
“冒充平台客服”诈骗——利用屏幕共享盗取钱财
“那个骗子说我的抖音账号开通了会员服务,要是不取消就会每月扣800块钱。”不久前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李阿姨说道,“我当时一着急,就按他说的下载了一款陌生App并点击了屏幕共享的按键,手机瞬间黑屏,点击屏幕没有任何反应,十分钟后我关机重启,才发现账户的钱已经被转走了。”坐在一旁的陈大爷也忍不住开口:“我上个月也接到过类似的电话,说是某电商平台的客服,要给我退款。幸亏银行工作人员前不久刚做过防诈宣传,我才没上当。”
“冒充公检法恐吓”诈骗——假借权威实施恐吓操控
14岁的社区居民小梅在QQ群收到自称“刘警官”的消息,对方发来“审讯视频”,声称小梅涉嫌洗钱犯罪,胁迫小梅偷偷拿走父亲的手机开启视频通话,将收到的验证码报给对方,两天后父亲发现账户少了10万元。
“虚假投资理财”套路 ——高利诱惑下的陷阱
赵先生看到网上发布的一条“内部渠道”“高收益、零风险”“包赔止损”等关键字眼的理财产品信息,并添加了自称理财导师的微信好友,对方提供了投资公司的资质证明、虚假的“成功理财案例”,营造出正规可靠的假象,还要求赵先生下载陌生软件开启屏幕共享,让受害者误以为是“一对一专业服务”,赵先生放松了警惕,听从对方操作指令分两次转出30万元至对方账户。
【风险提示与防范】 如何守牢自己的“钱袋子”?
核实来电身份,接到自称平台客服的电话,要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可轻易相信。
公检法机关办案时会当面向当事人出示工作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绝不会通过网络发送通缉令、逮捕证、拘留证等法律文书,更不会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
警惕过高收益,记住“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超过10%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如不幸被骗,请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等证据,第一时间报警并申请冻结涉案账户,并通过合法渠道反映诉求,及时止损。
用三场宣传提升广大群众防骗识骗能力
为让反诈知识更深入人心,青海银行积极创新宣传形式,筑牢防线,进一步提升群众防骗“免疫力”:
看,青海银行反诈志愿者团队集思广益,在海南州传媒中心广场上组织了一场趣味性十足的“反诈圈圈乐”套圈游戏,现场摆放的套圈目标物贴有反诈关键词,涵盖了“刷单诈骗”“网络购物诈骗”“投资理财诈骗”等类型,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参与,参与者套中后需现场分享应对诈骗的防范方法,大家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解锁反诈防骗新技能,让反诈知识悄然入脑入心,达到了“玩中学、学中记”的良好效果。
青海银行联合多部门走进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开展以“金融‘青’助力·反诈知识大行动”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宣传人员结合真实案例,详细剖析当下最典型、最流行的诈骗手段。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反电信网络诈骗情景剧表演,还通过“游戏充值”“电话手表”等诈骗场景进行模拟演练。现场气氛热烈,在场的学生及教师纷纷点赞这种“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教育形式,表示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传递给身边的人。
“来了,来了,车队来了。”“加油,加油。”人群中,有几位身披绶带手拿宣传折页的年轻人显得格外耀眼,这正是青海银行反诈志愿者在为参加第二十四届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选手高声呐喊助威。为充分把握“环青赛”带来的引流契机,青海银行精心策划,多角度地宣传反电诈内容,营造文明、和谐且富有特色的赛事氛围,筑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最后一公里”防线。湟中区多巴四村村民张奶奶拉着志愿者小王的手说道:“青海银行,服务真得好,始终关心关爱我们农村居民,听完你们的宣讲,我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捂好自己的钱袋子!”
防诈锦囊记心间:“三要”“三不要”
“三要”:
要识别。对陌生或自称熟人的好友邀请要保持警惕,不轻易添加即时通信工具。
要核实。涉及金钱往来要求,务必要通过视频通话、官方客服等可靠渠道核实对方身份。
要报告。一旦受骗或获知亲友被骗,要立即拨打110报案,提供骗子账号、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协助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
“三不要”:
不要点击。不要点击陌生链接,此类链接往往可能携带木马病毒或遭遇恶意屏幕共享,一旦点击,个人信息将面临被窃取的风险。
不要轻信。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保持戒心,不要轻信花言巧语,及时挂断,不予回复。
不要转账。加强银行卡安全知识学习,汇款转账前务必反复核实收款账户,绝不向陌生人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