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5年7月23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戎装虽卸 初心滚烫
——一等功臣马永成“不褪色”的坚守

西宁的每一寸发展,都浸透着奋斗者的汗水;这座城市的每一份温暖,都饱含着奉献者的深情。退役军人,正是这奋斗群像中闪亮的一环。他们把对国家的忠诚,转化为对家乡的热爱;把军营里的作风,延续为岗位上的担当。从“战场”到“赛场”,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信仰;从“戎装”到“便装”,改的是岗位,不改的是初心。

今天,西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西宁晚报联合推出“续写新荣光——西宁退役军人风采展”专栏,就是要走近这些可敬可爱的退役军人,倾听他们脱下军装后的故事,记录他们在第二战场上的坚守与荣光。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那些曾为我们守护岁月静好的人,如今正用另一种方式,为西宁的发展添砖加瓦;那些镌刻在军功章上的荣耀,正在聚焦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续写着更动人的篇章。

让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走进他们的故事。在这里,你会看到忠诚的力量,感受担当的温度,读懂坚守的意义。因为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注脚;他们的荣光,不仅属于过去,更在新时代的奋斗中,焕发着崭新的光芒。

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致敬他们的坚守,见证他们如何在西宁的热土上,续写属于自己、也属于这座城市的——新荣光。

本专栏,为他们而写;这份荣光,邀您共鉴。

开栏的话

翻开老兵马永成的军旅记忆,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依然鲜活。这位从青海大通走出的老兵,用一生诠释着“一日从军行,终身跟党走”的信念。他的故事里,有猫耳洞里的硝烟弥漫,有战友情深的生死约定,有三十载风雨无阻的承诺,更有从未改变的家国深情,每一段都印刻着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硝烟里的青春:猫耳洞里的坚守

1983年深秋,20岁的马永成告别青海家乡,穿上军装奔赴南疆。1985年冬,云南老山战区的硝烟中,他站在了距越军屯兵洞仅七八米的166阵地6号哨位,这里成了他用青春守护的疆土。

潮湿的猫耳洞内,暑气如蒸笼裹身,蚊虫似密网环绕,腐臭气息无孔不入。但当炮弹呼啸而至、枪声骤然响起,他与战友们如钢钉般牢牢钉在岗位。220个日夜,他们顶着近万发炮弹轰击,将34次进攻袭扰挡在阵地之外,24次冒着炮火修补炸毁的工事。1986年4月28日凌晨,敌军趁换防猛攻,哨位被炸塌、电台中断,马永成带着3名战士冲出猫耳洞,在残崖断壁间与敌周旋。黎明时分,阵地安然无恙,衣衫褴褛的军装和大大小小的伤痕,成为青春最深刻的勋章。

岁月里的承诺:三十载的战友情深

“若有人牺牲,活着的人要替他看望父母。”临战训练时,马永成和同乡战友谢生海、马占福的约定,成了刻在生命里的誓言。1986年到1987年,两个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老山,这份约定便成了马永成一生的牵挂。

1987年退伍后第一次走进烈士家,烈士父母抱着他哭得几乎晕厥。自1992年起,他每月从工资中匀出部分工资,自己或家人送往烈士家中。老人们身体不适时送药探望,住院时垫付药费。这一守便是三十载,直至2017年四位老人中的最后一位安详离世。

危难中的身影:永不褪色的担当

2010年玉树地震,50岁的马永成立即请战。他带队疾驰800公里,嘴唇发紫仍直奔救援现场。为让孤儿早日复课,他和战友在高原连续奋战19小时,磨破手指就缠布条,缺氧就吸口氧继续干。当看到孩子们重返课堂,这位战场硬汉红了眼眶。

2022年大通洪灾来袭,他开设“老兵爱心食堂”,7天送出700多份热饭。听到群众说“还是老兵亲”,他总是笑着摆手——军装虽已脱下,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早已融入血脉。

一辈子的初心:永远的人民子弟兵

如今,60岁的马永成鬓角已染上霜白,但说起军营岁月,说起并肩的战友,说起守护的土地,他的眼神依然明亮。“一日从军行,终身跟党走”不是口号,而是他从猫耳洞到救灾一线,用数十年行动践行的信念。

让那份“军装虽脱、初心不改”的劲头在新时代的路上传下去,是马永成最惦记的事,是马永成最大的心愿。这些年,他总爱给年轻人讲猫耳洞里的坚守,讲与战友的生死约定,讲救灾现场的感动。“新时代的战场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年轻人要踏实肯干,跟着党好好干,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富强。”马永成说。(记者 马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