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3 2025年7月29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润物细无声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下)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深刻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习近平始终从文化深处思考浙江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为浙江现代化进程注入文化之魂。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文化足迹,循迹溯源,我们深深感受到伟大思想蕴含科学真理价值、强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怀……

“精神聚人心”

嘉兴南湖,游客如潮。

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使人心潮澎湃;烟雨楼、揽秀园,历史的烟雨迷蒙,令人唏嘘慨叹——

7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在这里出现;千百年来,烟雨楼见证了这里迁客骚人络绎不绝,文化脉动,汩汩滔滔;

104年前,一叶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历史掀开崭新一页,红色文化,百年流光……

2002年10月,习近平履新浙江不久便来到这里,他感慨道,嘉兴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远流长。

“他走进纪念馆参观史料,登上红船,瞻仰一大会址。”南湖革命纪念馆原讲解员黄晓琦向我们回忆当年场景,“当时,南湖革命纪念馆展陈面积只有500多平方米,无法容纳不断丰富的文物史料,也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参观人流。”

能否另辟地址,建设一座新的纪念馆?

习近平当即表示同意,指出:“革命传统教育十分重要,要不断扩大影响。”

他感慨地说,我们的党员同志能够来到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就能得到“精神传承、思想升华”。

南湖之行后,新馆建设迅速被提上日程。选址、设计、风格……每一个环节,习近平都亲自过问。

南湖之行,更让习近平思绪万千——

如何把历史赐予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开拓未来的不竭动力?

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刊发习近平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红船精神”被首次提出并阐释——“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他深刻指出,“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红船精神’是激励我们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大胆探索、创新创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红船起航于浙江,更是推进浙江发展的精神力量所在。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如何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如何赋予“浙江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反复思考,反复探索。

每至一处调研,习近平都要看地方志,往往翻阅至后半夜,从宏阔历史视角,探寻浙江的精神密码——

卧薪尝胆、精忠报国、经世致用、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知行合一……“浙江的文化及其内化于人们心灵中的人文精神,是引领和推动浙江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每至一处调研,习近平细心观察,深刻感受涌动于浙江人血脉里的时代张力——

蚂蚁岛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海霞精神、“四千”精神……“世界在变化,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浙江精神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亲自指导,进行专题大调研。

课题组分赴全省各地,扎根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一线。习近平嘱咐大家,调研要着重回答三个问题:老祖宗留下了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什么?面向未来还缺什么?

一份又一份报告,一次又一次批示,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2005年初,浙江全省展开了一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大讨论。在此过程中,习近平亲自召开各界座谈会。讨论历时一年,热潮迭起。

真理越辩越明,思想越炼越清。

2006年2月5日,春节后上班首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头版发表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全文开宗明义——浙江精神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文章提出12字“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求真务实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诚信和谐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开放图强则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呼唤。

这12字精神,蕴含历史底蕴,孕育时代动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台州大陈岛,精神之岛——

60多年前,467名垦荒者将这个曾饱受战争创伤的荒凉小岛建成了充满生机的“东海明珠”,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那个时候,渔汛时,渔船密密麻麻,岛上最多时有1万多常住居民。2000年前后,因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渔业衰落,许多渔民卖掉渔船上岸谋生。到2006年,岛上常住人口只有千余人。”时任大陈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尚权向我们回忆道,“大陈最困难的时候,习书记来了。”

2006年8月29日,烈日灼目,海风卷着巨浪,航船剧烈颠簸,习近平坚持登岛。

来到岛上,他马不停蹄。在水泥毛坯房里探讨风力发电项目,在海滨勘察旅游规划,走到渔民们中间,关切地了解渔业生产和转产转业情况,并专程看望老垦荒队员……他鼓励大家:

“今后大陈岛的开发,会有一个很灿烂的蓝图,会有一个很光明的前景,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要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努力把大陈岛建成‘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

与时俱进,大有可为。海上养殖,大陈岛成为国内最大的大黄鱼铜围网养殖区;风力发电,向来缺电的大陈岛,现在将滚滚能源输向千家万户——大陈岛闯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

习近平始终牵挂着这里。2010年和2016年,他先后给老垦荒队员和新一代大陈岛人回信,关注海岛发展,鼓励精神传承。今天,大陈岛垦荒精神被编入全国小学生教材读本,激励年轻一代成为新时代各领域的“垦荒者”。

从大陈岛到浙江,再到全国,精神的力量,如开山巨斧,披荆斩棘,创造着历史;

从浙江到中国,再到世界,精神的力量,更如源头活水,滋润心田,开拓着未来。

今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他在浙江工作时,提到徐冠巨和其他企业家的名字。参加座谈会的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非常感动,他向我们回忆起2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

“2003年,我到浙江省工商联工作。为打造好‘浙商’品牌,那时我们每年召开一次浙商大会,习书记基本上都会抽时间参加并作讲话。他的每一次讲话,都在浙商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第4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民营经济强省名扬全国。浙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浙江现象”,这成为浙江精神的鲜活写照。

但“成长的烦恼”如影随形:浙江经济数量扩张的内在矛盾开始显露,用电紧张、用水紧张、土地供给紧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一度出现滑坡,一时间,外部质疑声四起,企业和市场的信心受到打击。

浙江民营经济怎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习书记启发我们冷静辨析经济发展的得失。”徐冠巨说。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这样写道:“现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形成了新的‘倒逼’机制,实际上这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契机。”

2006年6月3日,在浙商大会暨浙商论坛上,习近平提出殷切希望:浙商要继续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努力实现浙江民营经济新飞跃,为实现浙江又快又好发展共同努力。

他勉励大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品牌建设,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人才和管理,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

与时俱进,浴火重生。浙江民营企业“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浙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一大批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横空出世,一个个先进制造业基地拔地而起。

与时俱进,脱胎换骨。浙江众多民营企业撕下“质量差”“贴牌代工”“技术含量低”等标签,将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投身建设科技强省和品牌大省。

如今的浙江民营经济,数据亮眼,“战力”很强。从浙江自身看,是“67889”——创造了全省67.2%的生产总值、73.4%的税收、80.8%的进出口、87.5%的就业、96.8%的经营主体;从全国排名看,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5个榜单上,数量都位列第一。

…………

“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宛如滔滔江水,澎湃激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精神的力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整体性概念。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和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前,讲解员袁晶深情地说:“这是您亲手奠基的新馆。十多年了,我们终于把您盼来了!”

“从纪念馆奠基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想着落成后要来看一看,今天如愿以偿了,确实深受教育和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

2021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章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南湖侧畔,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一道古老的哲学命题。浙江20多年前开始的一场文化体制改革,一再印证着这个道理。

横店影视城,便是一个经典的范例。

从“横在路旁的简陋店面”到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经历了一个从无中生有到样样都有再到无限可能的过程。

2003年,浙江被列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肩负起探路的使命。

那时,横店影视城有12个拍摄基地,正面临发展的困扰——亟待从基地拓展至影视上下游产业,但缺少民营资本合法进入制片、发行、放映等关键环节的政策依据……履新浙江不久的习近平注意到了这一点。

6月,习近平来到横店调研。“那时,院线是国有的,电视剧、电影的甲种许可证,也只能是国有的。习书记调研后认为,横店可以有所为。他勉励我们要大胆地探索,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横店集团副总裁徐天福回忆。

调研后一个多月,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像支持发展民营经济那样,进一步放开放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闸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很快,一个省级调研组被派到横店,以设立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作为改革试点的突破口,研究支持实验区建设的有关政策。不久,一份报告上报国家广电总局。

2004年3月16日,浙江省政府发出《关于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享受有关政策的批复》;4月,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正式挂牌。

从此,实验区集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于一体,不仅有电影、电视剧审查权,入区企业还能享受税收优惠、用地倾斜、财政补贴、上市奖励等优惠政策……

“‘无中生有,才会样样都有’,这是习书记告诉我们的。”徐天福说。

无中生有,绝非凭空捏造,而是因势利导,是因地制宜,是创新创造,是发愤图强。

实验区挂牌3个月后,习近平再次来到横店,鼓励横店成为全球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产品生产基地。

习近平的一系列要求和决策,推动了横店大发展。这块由政府部门主管、以企业为发展主体的改革试验田,“长”出了全国首家中外合资电影娱乐公司、全国首个境外合资影视产业项目、全国首个地方电影审查中心等“新鲜事物”。如今,“影视+旅游”“影视+科技”“影视+金融”“影视+创意设计”……横店不仅成功培育了新的影视文化业态,还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影视文化产业集群,横店影视城焕发着无限的生机。

习近平清晰洞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他切中肯綮地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并对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进行系统部署。

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闸门,习近平提出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

2024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一经发售就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销量登顶,中国文化惊艳世界。不少外国玩家为了搞懂这款以中国神话为背景的动作游戏,开始研读《西游记》。

一时间,网络空间热议:“这只猴子为什么诞生在西湖边?”

这又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奇迹。

2003年,浙江动漫产业刚刚起步。

2005年4月8日,习近平来到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调研。这个全国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就是在他直接推动下诞生的。习近平对浙江动画产学研一体化非常重视。

在动画学院的三维机房,有关负责人向他汇报了打造“动漫之都”的构想,他立刻回应道:“动漫产业前景广阔,我们完全有这个实力。”

当天下午,习近平又马不停蹄赶往浙江中南卡通公司。

那时,中南卡通刚搬进新办公楼,空调尚未安装,房间闷热,习近平一边用毛巾抹汗,一边仔细观看动画创作过程。从前期导演、中期制作,到播出和发行等各个环节,习近平问得仔细。

“中国动画有行业,没产业。中国的动漫市场很大,但90%被国外卡通抢走……”浙江中南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吴建荣有些焦虑地说。

听罢,习近平说:“动画不是用钱来衡量的。它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你们可以创作一些我们国家民族英雄的动画作品。”

在习近平鼓励下,中南卡通很快制作出了《郑和下西洋》《郑成功》等一批国潮动漫。凭着极具中国风味、中国特色,企业不仅做了一大批IP衍生品,还把版权卖到了海外——“我还记得当时在香港的一个酒店里,一个外国买家拿10万美金的现金从我手里买走四盒动漫碟片。回来后我向习书记汇报,他很开心,笑着说:动画是无烟工厂,要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吴建荣回忆说。

事实上,习近平的这次动漫调研之行,与两个月前杭州刚刚获得我国第一次国家级、国际性动漫盛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举办权有关。

杭州能拿到这张“入场券”,与其悠久的绘画艺术历史、实力强大的中国美院及浙江大学的人才队伍密切相关,基因强大,但需播种浇灌,因势利导。

2005年夏天,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西湖开幕。现场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达成合同(意向书)成交额30亿元。世界动画学会创始人波尔多感叹说:“世界上最富有想象力的事业,一定是在最美丽的地方。”

产业的种子播下了,如何让它在西子湖畔长成常青树?

习近平专门写信给国家广电总局,促成动漫节永久落户杭州。他还推动成立中国国际动漫节节展办公室,杭州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一个动漫产业的创新生态逐渐形成,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的实践不断丰富。(下转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