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3版)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
早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就敏锐察觉到这一问题。他指出,“浙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洋溢着浓郁的经济脉息。”他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深刻阐述了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沿着习近平指引的道路前进,如今,杭州有动漫游戏上下游企业270多家,从业人员超1.2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漫之都”;浙江民营文化企业已超30万家,是2003年的7倍多。
民营文化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国有文化单位也在“华丽转身”。浙江歌舞剧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浙江话剧团等完成“事转企”改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掀起集团化改革浪潮……
抓文化体制改革,要区分事业和产业。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习近平看来,绝不能简单地将改革理解为政府“卸包袱”和经济上“断奶”。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为重点,使其不断增强活力。
永嘉县岩头镇,三百里楠溪江水孕育出永嘉昆曲,传唱了600多个年头,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
2005年5月20日,习近平到永嘉调研。当时岩头镇正有永嘉昆曲曲目上演。他悄悄来到观众席,与村民一起看演出。正在后台忙活的老演员林媚媚听说习书记来了,便走出来和习近平一起坐在长凳上,边看边聊起来。
“这样的年轻演员现在有多少?”
“这些年,一共只招了10个学生。”
“你说说,永昆保护传承有哪些困难?”
这问到林媚媚心里去了,她一五一十地讲起永昆的难处。
20世纪80年代末,永嘉昆剧团解散,戏不成班,后继无人,永昆濒临失传。
“我想起老先生都想哭。”林媚媚说,“他们临终时拉着我的手说,永昆不能没有,我们是几百年一辈辈传下来的。”
林媚媚犹记得,剧团没有自己的团部,借住在破旧民房,排戏就去小庙,对着泥塑木像表演。2000年,为拯救永昆,他们凑人凑钱参演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自己都快60岁了,穿着借来的旧高靴“披挂上阵”,被人称为“花甲小生”。
“真正建团演出,需要多少人?”习近平听罢问道。
“有30个名额,应该能应付基本的演出了。”
…………
林媚媚的要求很快有了结果。十几天后,习近平对《关于抢救和振兴永昆的报告》作出批示,明确指出:“永昆的保护应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之中。”
同一年,永嘉昆剧入选首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级文化部门每年专项拨款100万元。剧团由此恢复建制,编制扩大到38人,面向全国招募年轻演员,成为当时文化部重点扶持的七个昆剧院团中唯一的县级团。
经费有了,人齐了,永昆“造血”功能也被激活了——
逐渐恢复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功能,一年演出超过200场;完成219支永昆曲牌的抢救;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设“青苗班”,探索校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尝试“永昆+休闲旅游”,沉浸式实景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唱响古韵新声……
“我们永昆人感恩啊!”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昆曲(永嘉昆曲)代表性传承人的林媚媚感慨,“永昆的香火没有断,我对得起祖师爷了!”
那段时间,除了对永嘉昆曲的抢救批示,习近平在短短28天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6次批示,为浙江民间工艺、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送去一场场“及时雨”。在这份关心和推动下,浙江青瓷千年窑火焕发生机,黄酒醇香漫江南巷陌,茶韵袅袅染翠色山岚……
马克思说,意识和文化是理解人类社会的前提。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从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到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们在文明传承、文脉赓续中,滋养生活,丰饶精神,以文兴业,辉光日新。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总能勾起人们千年的眷恋,而其千年的幻化又是人的志念——
圣塘闸亭墙上的《钱塘湖石记》,是白居易对百姓的不舍;钱王祠,是钱镠“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历史见证;苏堤,是苏东坡与百姓共筑的一首长歌……
千百年来,西湖始终荡漾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初到浙江,如何以西湖文化润泽百姓,是习近平对西湖的考量。
2002年11月28日,习近平到西湖调研。当时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已启动。站在杨公堤景区建设现场,习近平仔细察看“西湖西进”规划图纸。
“习书记要求工程不能一味求新,要保留尊重真正有韵味的‘老’和‘旧’的东西。杨公堤景区奋战300天,要回了300年历史,这是德政善举,是民心之举。”时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张建庭回忆道。
此后,不到一年时间,习近平三次调研西湖,强调“既修复自然生态,又修复人文景观”。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顺利推进,逐步恢复180余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挖掘和还原周边历史文化景观,将西湖的园、亭、寺、塔与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相结合,丰富了西湖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为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湖之变远未停止。在习近平的推动下,2003年10月1日开始,环湖所有公园全部免费开放。西湖一步一景一文化,走入寻常百姓间。
还湖于民,一枝一叶总关情。
西湖免费开放后,天一擦黑公厕就关门。习近平直截了当地反对:“这完全不对。”从此,西湖边公厕24小时开放。
他注意到西湖边长椅靠得太近,妨碍情侣们谈情说爱,就要求长椅间保持一定间距。
西湖水域拓展后,游船在经过新西湖上的桥洞时,经常会磕碰到,既不安全,也会造成桥洞和船体损坏,他建议加以改进。之后,游船增设了防护橡胶轮胎。
…………
恢复人文景观,拆掉西湖围栏,多了维护成本,没了门票收入。西湖之变,究竟意义何在?
“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当我们在《之江新语》中读到这段话时,更能深刻理解习近平还湖于民的深层逻辑。
西湖,给了我们一个具象的视角,从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社会发展、民族生存的角度对“人与文化关系”的哲学思考。进而我们更深入领悟到他在2024年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所说的“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的深意。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紧紧围绕一个“人”字,2003年7月,习近平提出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浙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就是他亲手打造的一个样本。
那是浙江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艺术盛会。
2004年9月10日,杭州黄龙体育中心。
华灯璀璨,群星闪耀。万众期待中,习近平宣布:“现在,我特别委托一位九旬老人和一位五岁小孩,代表浙江人民,为七艺节鸣锣开幕。”
“咚!”艺术盛会的首个音符响起,诠释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
艺术盛宴,人民是主角——“文华奖”的评奖中第一次加入观众意见;第一次设立由观众投票产生的“观众最喜爱剧目奖”;4场开幕式预演,邀请工人、教师、社区代表等免费观赏;低价票优惠不断,让普通百姓看上展、看到戏……
600余场次文化活动,近100万人次观众直接参与。文化为民的理念,在人们心里扎下根、开出花。
“我们七艺节办得很红火,也出了很多精品,但是怎么把这些文化精品真正送到老百姓的手里去,让老百姓来分享这些艺术成果,这些还是要好好地把握。”习近平心中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最需要文化的还是基层特别是农村。
21世纪初,浙江有些农村流传一句话:“千年不听锣鼓响,万年才见戏开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现象凸显。
2005年6月,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习近平逐一列举看到的问题:不少农村文化阵地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缺内容,一些偏远农村甚至无法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这次座谈会后,“钱江浪花”艺术团成立了。52岁的陆湘汉奉命开出文艺大篷车,为基层群众送演出。
“‘钱江浪花’,名字是习书记定的。他还设了目标,五年之内,艺术团要走遍全省乡镇。”陆湘汉回忆说。
在省委支持下,全省文艺院团纷纷响应,当家台柱子、梅花奖名角和七艺节精品,都到“大篷车”上亮相,在百姓家门口演出,村民们喜出望外。
龙洋乡的故事打动了我们——
一次,“大篷车”开赴遂昌县龙洋乡。快到时,遇到山体塌方,车过不去,演出要取消了。演员们给村里打电话。
村民们一听就急了,挂了电话,拿上绳子、扁担,跳上手扶拖拉机,很快赶到了。
大家二话不说,扛起道具,挑着设备,翻山越岭,奔向村里。还有一个孕妇,大着个肚子,拿起演员的服装包就往村里走。
村口,男女老少等在寒风里,备好了热茶、面条、黄粿糕。演员们感动了。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他们亮出“十八般武艺”,喝彩声不断,村民的巴掌拍得通红……
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村民们得到了文化的食粮,文化从农村得到了丰富的滋养。
像这样“用肩膀抬来的演出”,习近平批示肯定: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贴近基层,富有实效。
“那天我到省行政中心拿批示。刚要走,工作人员说习书记在等我……”陆湘汉有些激动。
办公室里,习近平用力握住陆湘汉的手:“感谢你们为农民做了很多好事!希望你们认真总结,不断完善,把更多的精彩节目送到农村。”
这次见面,让陆湘汉干劲儿更足了,下乡的脚步更勤了。20年间,“钱江浪花”送演出5000多场,吸引观众1000多万人次……
“钱江浪花”前浪带后浪——20年来,农家书屋、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让村民“放下筷子就想去”,还引得无数城里人慕名而来。
初心不忘,脚步不停。2024年4月,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选派1500多名高素质文化人才,带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帮助乡村解决对高品质多元化文化、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挖掘提炼弘扬地域优秀文化等方面需求,在广大田野上生动实践着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进一步论述人与文化的关系。
以文化人,习近平身体力行。
磐安乌石村,海拔560余米,600多年村龄。
明清时的院子,古色古香,炊烟袅袅。久居城市的人们来到这里,真正能体验到繁花深处心飞驰的舒畅。
20多年前,这里却穷得只剩下200多间老黑屋——那是村民们用当地特有的黑色玄武岩盖的房子。
2006年,习近平走进村里,立刻被这些黑色石头屋所吸引,抚摸着那一块块黑石头对大家说:“这种石头好啊!你们看,这玄武石多好……”
当时,村里搞旅游,村民们正琢磨着要把老屋拆了起高楼。“习书记说,这个老村很有特色,你们不要把老屋拆了,要把它保护好、利用好。如果都把老村拆掉了,也就把文化、把根拆掉了……”时任乌石村党支部书记张威平回忆说。
习近平反复叮嘱村干部: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味“贪大求洋”,要保护好古村落,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一席话点醒梦中人——老屋就是根啊,文化就是金钥匙啊!200多间古屋他们一间没动,如今这里成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村之一,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近20年间,村里的美景与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2024年就有107万游客,全村文旅收入达2亿元……文化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
文化是魂,以文化人,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2006年9月27日下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千余人小剧场,座无虚席。同学们要听习书记《继承文化传统 弘扬浙江精神》的报告。这是习近平第三次给大学生讲课,刚入学不久的张栋梁有幸聆听了这次讲课。
习近平一落座就给大家讲了个故事。
“故事很有趣。讲的是当年毛主席乘专列途经河南,考南阳地委书记的事:毛主席问那位书记有关南阳的历史和时事时,对方都答不上来。毛主席问其年龄,他说五十五。于是毛主席风趣地说:‘你不知今不知古,只知自己五十五。’”现已任浙江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的张栋梁回忆说。
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习近平接着说,当别人问你们“浙江怎么样”时,你们怎么回答?
“这一问,立即引发了我的思考。对于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不仅领导干部需要了解,作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同样需要掌握。”习近平勉励同学们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报告历时两个多小时,从浙江多元的文化传统到“浙江精神”的文化特点,从浙商文化到浙江经济,习近平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还不时与学生们互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同学们深为习近平的广博学识所折服。“我感觉习书记真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好导师。”习近平沉稳平和的声音、渊博的学识、儒雅的气质和极强的亲和力,张栋梁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要发挥思想道德凝聚人心、引导行为的作用。这样的以文化人,影响了很多学生的人生;这样的以文化人,成为他们一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是20年来浙江推进“八项工程”,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的价值旨归,更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条鲜明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2024年10月28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以文化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西子湖上,烟波画船。岸边,嬉闹的孩童,牵手的情侣,有时还会遇见“许仙”“白娘子”“悟空”。行走间,恍若画中——人民的西湖啊,心头油然升起那句古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循迹溯源,感悟真理。
大道之行,无远弗届。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让我们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